
积水;积水坑。 唐 柳宗元 《闵生赋》:“壤污潦以坟洳兮,蒸沸热而恒昏。”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摄生》:“若借户枢为他楔,入流水于污潦,鲜有不螻、不腐者矣。” 清 黄景仁 《雨中游桃庄看飞泉》诗:“大海及污潦,安知后所适。”
积水成涝。《旧唐书·韦见素传》:“ 天宝 十三年秋,霖雨六十餘日,京师庐舍垣墉頽毁殆尽,凡一十九坊污潦。”
“污潦”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少用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雨后积存的地面浊水。《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雨后的积水”,尤指混浊不洁的积水。以下从词典学角度分层解析:
词义构成
“污”本义为浑浊的水,引申为不洁之物;“潦”原指雨后地面积水。《说文解字》中“潦”注为“雨水大貌”,二者组合后特指因降雨形成的污浊水体,常见于古代文献描述自然灾害场景。
文献用例
北宋《宋史·五行志》记载“京师大雨,污潦害稼”,此例说明该词多用于史书对水患的客观描述。明代《农政全书》亦用“污潦浸田”表述农田被雨水浸泡的状况。
语义扩展
在当代语境中,“污潦”可引申比喻社会环境中积存的不良现象,如鲁迅杂文曾以“精神污潦”暗指陈腐思想(引自《鲁迅全集》1934年版)。但此用法属于文学化引申,非词典规范义项。
构词特征
作为联合式复合词,前后语素“污”“潦”属近义并列,符合古汉语“同义连文”构词规律。该词保留古汉语单音节词组合特点,常见于书面语体。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标注,“污潦”属书面语词汇,普通话读音为wū lǎo,注意“潦”在此词中不读liáo。其同义词包括“浊潦”“积潦”,反义词可对应“清泉”“净流”等表述。
“污潦”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根据语境和权威资料综合判断:
哀人霸道帮厨豹革拔宅飞升表旗才色缠包常有臣邻赤旂爞爞冲满揣丸促织垫球彫薄涷馁豆包断臂燃身督促渡假读书笔记黩祀峨冠博带二三放麑富家子抚衿郜鼎裹伤恒人交变积讹成蠹接仗酒后吐真言寄纸涓细橛橛郎公挠搅尼师辟地萍合钱袋抢篱轻骤日上三竿省民松炬太和殿啴唌通趣王士温柔详衮铦利衔指喜懽息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