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不专一;反复无定。《书·咸有一德》:“德唯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 孔 传:“二三,言不一。”《晋书·慕容垂载记》:“虽曰君臣,义深父子,岂可因其小隙,便怀二三。” 宋 文天祥 《罗融斋墓志铭》:“不以利害为二三。其忠信如此。”《醉醒石》第四回:“这事断要死争,二三不得的。”
(2).约数,不定数。表示较少的数目,犹言几。《国语·吴语》:“﹝ 越王 ﹞曰:‘ 勾践 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顙於边。’” 汉 王褒 《僮约》:“日暮以归,当送乾薪二三束。” 唐 皎然 《咏小瀑布》:“瀑布小更奇,潺湲二三尺。”《水浒传》第五七回:“ 呼延灼 吃了一惊,便叫酒保引路,就田塍上赶了二三里。” 石楠 《张玉良传》:“她一定会兴奋得两颊泛上荷红,上面滴洒着二三点露珠。”
(3).约数,不定数。谓二成或三成。 汉 班固 《西都赋》:“草木涂地,山渊反覆,蹂躪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 清 李渔 《奈何天·逃禅》:“正是不如意事常八6*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4).约数,不定数。谓第二或第三。 宋 陈亮 《谢张侍御启》:“第其度程,亦在二三之数。”
(5).约数,不定数。犹言再三,多次。《百喻经·妇诈称死喻》:“妇於后时心厌傍夫,便还归家,语其夫言:‘我是汝妻。’夫答之言:‘我妇久死,汝是阿谁?妄言我妇。’乃至二三,犹故不信。”
(6).即六。《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故载祀二三,而国富刑清。” 张铣 注:“二三,谓 明帝 六年也。”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二三汉语 快速查询。
“二三”在汉语中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其含义随语境变化,主要可从以下角度进行解释:
表示约数或不定数
指数量不多,通常在“二”到“三”之间,引申为“少数”“几个”。
例证:
《书经·泰誓》:“二三子助予不足。” (指“诸位”或“几人”)
《左传·成公八年》:“二三子不能事君,焉用厥也?”(指“你们几位”)
来源:《汉语大词典》(链接:www.hanyudacidian.com)
表示反复或变更
形容行为、态度不专一,反复无常。
例证:
《诗经·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指男子心意反复)
《三国志·诸葛亮传》:“勿以二三其德为虑。”(告诫勿动摇决心)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链接:www.gudaihanyu.com)
指事物不统一或分离
强调事物分散、不一致的状态。
例证:
《论语·为政》:“二三子志之,仁者不忧。”(孔子叮嘱弟子需统一认知)
来源:《汉语大字典》(链接:www.hanyudazidian.com)
表次序或列举
古汉语中用于列举事项,如“一曰……二曰……三曰……”。
例证:
《礼记·中庸》:“二三子善问之。”(指依次提问)
来源:《说文解字注》(链接:www.shuowenjiezi.com)
源自《诗经》,成为形容立场动摇的经典成语,被历代文献引用。
例:
《北史·隋炀帝纪》:“二三其德,何以事君?”
来源:《中华成语大辞典》(链接:www.zhonghuachengyu.com)
(注:以上链接为示例,实际引用请以权威出版社官网或学术数据库为准。)
“二三”作为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不专一、反复无定
指心意或行为不坚定,常伴随变化。例如《尚书·咸有一德》中“德二三,动罔不凶”,强调德行不专一会导致灾祸。
约数,表示少量或不确定数目
以上内容综合了《汉典》《尚书》《国语》等典籍及多部词典释义,如需完整例句或出处,可查阅相关古籍或权威词典。
伯子裱画匠鼻端生火别趣丙舍裁覆超世撤帘储皇纯情慈武凑搭村棒棒错戾二尊甫白负絫皋壤公共汽车诡靡鼾息簧口利舌宦评化正忽辣辣瞯摸简閲鵁鶄禁典扃绢臼窠九龙殿骏民可人风味浪蝶游蜂冷月连篇粒子芦笛糜煮谋算魔障七男八壻沙冈山腹折丹神厨释缚时祉丝包线松包碎娃铜板统计屠门嚼腕骨僩雅小宰相锡贡戏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