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放麑的意思、放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放麑的解释

亦作“ 放麛 ”。《韩非子·说林上》:“ 孟孙 猎得麑,使 秦西巴 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 秦西巴 弗忍而与之。”后以“放麑”为仁德之典。《东观汉记·光武纪》:“仰视天,俯视地,观于放麑啜羹之义,二者孰仁矣?”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四:“吾闻 中山 相,乃属放麑翁。” 明 张居正 《与张心斋计不许东虏款贡书》:“盖度彼既感吾放麑之恩,而又适愜其平生之愿。”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放麑”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故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1. 典故来源
    出自《韩非子·说林上》: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孟孙猎获一只幼鹿(麑),命属下秦西巴带回。途中母鹿哀鸣跟随,秦西巴心生不忍,私自放走幼鹿。孟孙得知后,认为他仁德可靠,反而重用了他。

  2. 本义与引申义

    • 本义:字面指“放归幼鹿”。
    • 引申义:比喻仁德恻隐之心,尤其指对弱小生命的怜悯。后世也以此典故赞扬宽容、仁慈的品德。
  3. 文学引用
    唐代陈子昂在《感遇诗》中写道:“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借典故表达对仁德之人的推崇;明代张居正亦在书信中引用,强化劝谏观点。

  4. 文化意义
    该词承载了儒家“仁”的思想,强调道德判断中情感与理性的平衡,成为古代文人表达仁政理念的典型意象。

如需进一步探究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东观汉记》《陈子昂集》等典籍。

网络扩展解释二

放麑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放麑(fàng bì)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放纵、放任、放松,形容不加约束或不受限制,随心所欲的行为。放麑常用来形容人对自己行为、情感、言论等方面的放任和纵容。

拆分部首和笔画

放麑这个词的拆分部首为方和麦,它的总笔画数为18。

来源

放麑最早出现在《汉书·刑法志》中,形容行为不受拘束、不受约束,可以任意放纵。后来这个词逐渐流传并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文学文章中。

繁体

放麑的繁体字为放麑,字形保持了简体字的基本结构和意义。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放麑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而传统的繁体字写法常采用放松的写法表示。

例句

1. 他对孩子的教育一向放麑,从不过多干涉。

2. 在这个放麑的时代,道德风气变得愈发混乱。

组词

组词:放任、放纵、放松

近义词

近义词:纵容、放宽、放任自流

反义词

反义词:约束、限制、严格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