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察民情。《国语·周语上》:“司徒省民,太师监之。”
“省民”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及历史文献进行解读,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核心含义
指官员或统治者巡查、考察百姓的生活状况,出自《国语·周语上》:“司徒省民,太师监之。”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文献中描述官员职责,强调对民间疾苦的关注与治理责任。
核心含义
现代语境中可能被引申为“节约民力、减轻人民负担”,由“省”(节约)与“民”(人民)组合而成。
使用场景
适用于讨论公共政策、社会治理时,强调体恤民情、减少民众压力。
“省民”需结合语境理解:
建议在学术或历史文献中优先采用第一种解释,并注意区分古今语义差异。
《省民》一词是由汉字组合而成,意思是“节俭做人,勤俭节约”,指的是生活中经济节约、不浪费的人。
《省民》一词的拆分部首为“示”和“民”,部首“示”表示教育、表明的意思,部首“民”表示与人民、社会相关的意思。该词的总笔画数为12画。
《省民》一词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强调人们应当节约资源、节俭生活,这样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繁体对应的汉字为“儆民”。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省民》曾有不同的写法,如“省”字使用“⺠”作为部首,而“民”字使用“亻”作为部首,古时人们使用这些写法来表现《省民》的含义。
1. 这个国家鼓励人们做一个“省民”,提倡节约用电和用水。
2. 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们成为“省民”,教育他们珍惜资源。
1. 省民思想 2. 省民教育 3. 省民意识 4. 省民行动
1. 节俭 2. 节约 3. 省钱
奢侈浪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