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五教的意思、五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五教的解释

(1).五常之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6*理道德的教育。《书·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 孔 传:“布五常之教。”《左传·文公十八年》:“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旧唐书·玄宗纪下》:“敦风劝俗,五教攸光。”

(2).古代练兵的五项内容。《管子·兵法》:“五教,一曰教其目,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身,以号令之数;三曰教其足,以进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长短之利;五曰教其心,以赏罚之诚。五教各习,而士负以勇矣。”

(3). 唐 人对司徒的别称。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五:“五教念女早寡,不能忘情,乃召门生故吏而告之。”此指 唐 司徒 裴璩 。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官称别名》:“ 唐 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太尉为掌武,司徒为五教。”

(4).佛教语。华严宗判教为五,即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 唐 法藏 《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此上五教,非局判经。”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五教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五教”在汉语词典及古代典籍中主要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均与中国传统伦理与教育体系密切相关:

一、五常之教(伦理规范)

指古代社会规定的五种基本伦理准则,即:

  1. 父义:父亲应秉持公正仁义的持家之道。
  2. 母慈:母亲应以慈爱之心养育子女。
  3. 兄友:兄长须友爱呵护弟妹。
  4. 弟恭:弟妹应对兄长恭敬顺从。
  5. 子孝:子女须孝顺侍奉父母。

此说最早见于《尚书·舜典》,舜帝命契推行此五教以教化百姓:“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孟子进一步阐释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成为儒家伦理基石。

二、五类教育(教学内容)

指古代官学系统教授的五类经典学问:

  1. 诗教:以《诗经》陶冶性情,培养语言表达。
  2. 书教:以《尚书》传授政事智慧与历史经验。
  3. 礼教:以礼制典籍规范行为举止与社会秩序。
  4. 乐教:通过音乐调和心性,促进社会和谐。
  5. 易教:借《周易》阐发阴阳哲理与宇宙观。

《礼记·经解》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此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框架。


权威参考来源:

  1. 《尚书·舜典》(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孟子·滕文公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3. 《礼记·经解》(孙希旦《礼记集解》)
  4. 《左传·文公十八年》(载“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
  5. 《汉语大词典》(“五教”词条,上海辞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五教”一词在不同历史或文化语境中有多种解释,以下是其核心含义的梳理:

一、五常之教(伦理道德教育)

指古代五种家庭伦理规范,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一概念源自《尚书·舜典》和《左传》,是儒家伦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家庭成员间的责任与和谐。

二、古代练兵五项内容

出自《管子·兵法》,包括:

  1. 教目:辨识旗帜颜色与形状;
  2. 教身:熟悉指挥号令;
  3. 教足:训练进退步伐;
  4. 教手:掌握兵器使用;
  5. 教心:明确赏罚规则。

三、佛教华严宗判教体系

华严宗将佛教经典教义分为五类:

  1. 小乘教:基础教义,注重个人修行;
  2. 大乘始教:初步引入空有理论;
  3. 终教:强调佛性普遍存在;
  4. 顿教:主张顿悟成佛;
  5. 圆教:最高教义,代表圆融无碍的《华严经》。

四、唐代司徒的别称

唐代官员体系中,“五教”是司徒的别名,见于《北梦琐言》等文献,如唐代裴璩曾任司徒,被称为“五教”。


说明:以上内容综合了历史、军事、佛教及职官制度等多个维度。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尚书》《管子》原典或华严宗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安故重迁阿萨姆人爆弹编录逋贷草帽层盘承霤迟暮之年出乖弄丑辞归禫祥稻菽点头独锦蛮讹落二葛赶道刚絜公函彀率关钱海蠡孩子们沆泽鹤发松姿黑粉鸿垆华西化纤解囊九皋处士口糜枯槎愧戴粮罂浏湸鸾阁瞑眴木栾轻媚裙钗慎问试墨室内乐噬指爽鸠双瞳剪水书呆鼠妇澍濡属思厮擡厮敬苏何所适铁嘴外制妄言五旦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