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五教的意思、五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五教的解释

(1).五常之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6*理道德的教育。《书·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 孔 传:“布五常之教。”《左传·文公十八年》:“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旧唐书·玄宗纪下》:“敦风劝俗,五教攸光。”

(2).古代练兵的五项内容。《管子·兵法》:“五教,一曰教其目,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身,以号令之数;三曰教其足,以进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长短之利;五曰教其心,以赏罚之诚。五教各习,而士负以勇矣。”

(3). 唐 人对司徒的别称。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五:“五教念女早寡,不能忘情,乃召门生故吏而告之。”此指 唐 司徒 裴璩 。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官称别名》:“ 唐 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太尉为掌武,司徒为五教。”

(4).佛教语。华严宗判教为五,即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 唐 法藏 《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此上五教,非局判经。”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五教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五教”一词在不同历史或文化语境中有多种解释,以下是其核心含义的梳理:

一、五常之教(伦理道德教育)

指古代五种家庭伦理规范,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一概念源自《尚书·舜典》和《左传》,是儒家伦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家庭成员间的责任与和谐。

二、古代练兵五项内容

出自《管子·兵法》,包括:

  1. 教目:辨识旗帜颜色与形状;
  2. 教身:熟悉指挥号令;
  3. 教足:训练进退步伐;
  4. 教手:掌握兵器使用;
  5. 教心:明确赏罚规则。

三、佛教华严宗判教体系

华严宗将佛教经典教义分为五类:

  1. 小乘教:基础教义,注重个人修行;
  2. 大乘始教:初步引入空有理论;
  3. 终教:强调佛性普遍存在;
  4. 顿教:主张顿悟成佛;
  5. 圆教:最高教义,代表圆融无碍的《华严经》。

四、唐代司徒的别称

唐代官员体系中,“五教”是司徒的别名,见于《北梦琐言》等文献,如唐代裴璩曾任司徒,被称为“五教”。


说明:以上内容综合了历史、军事、佛教及职官制度等多个维度。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尚书》《管子》原典或华严宗相关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五教的意思

《五教》是一个包含五个组成部分的词语,用于指代五种不同的宗教或教义。

拆分部首和笔画

《五教》由“五”和“教”两个部首组成。

“五”是指数字“五”,它的拼音是wǔ,由4个笔画组成。

“教”是指宗教或教义,它的拼音是jiào,由11个笔画组成。

来源和繁体

《五教》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它产生于中国古代社会多种宗教并存的背景下。

在繁体字中,表示《五教》的词语为「五教」。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经历了一些演变。对于《五教》这个词,古时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一般还是使用“五教”这样的写法。

例句

1. 在中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被称为《五教》。

2. 他对于五教的研究深入而广泛。

组词

- 五行(wǔ xíng):指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五个基本要素,包括金、木、水、火、土。

- 五常(wǔ cháng):指古代中国儒家所倡导的五个美德,包括仁、义、礼、智、信。

- 五福(wǔ fú):指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五种福祉,包括寿、禄、康、伶、福。

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五宗、五门

反义词:单教、一教

别人正在浏览...

暴躁彩女车駮程効赐沾当世冠钝汉多种经营额度缝衣概律缸子干仆更革宫庙光昌关注贵足姑母汉壁和璧和附横征苛敛鸿襟怀内子皇章溷错活宝疆确贱息奸诈计办禁漏纠率卷柏开灯枯废枯耗枯条六节迷蝴蝶末冬慕容募俞南荣般缠盘龙癖疲顇贫羸奇咳秦娘求全责备群竖山头主义狮子头弢袠托色孝棚小枝洗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