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外制的意思、外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外制的解释

唐 宋 时由中书舍人或知制诰所掌的皇帝诰命称外制,由翰林学士所掌之诰命称内制。 唐 时两制尚无严格分别。 唐 李翱 《卓异记·门生为翰林学士撰座主白麻》:“ 代宗 登极,并领詔誥,每授相除将,不由外制。”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五:“至 唐 置翰林学士,以文章侍从,而本朝因之。翰林学士司麻制批答等,为内制。中书舍人六员分房行词,为外制云。”《宋史·刘敞传》:“﹝ 刘敞 ﹞为文尤赡敏。掌外制时,将下直,会追封王、主九人,立马却坐,顷之,九制成。”参见“ 内制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外制”的词义解释如下:

一、核心定义 外制是唐宋时期由中书舍人或知制诰掌管的皇帝诰命文书,与翰林学士负责的“内制”相对应。两者合称“两制”,相关官员称为“两制官”。

二、历史演变与职能

  1. 唐代:外制与内制尚未严格区分,中书舍人负责起草常规诏敕(外制),翰林学士则处理机密或特殊诏令(内制)。
  2. 宋代:职能划分更明确。外制由中书门下机构拟定,涉及一般官员任免、行政命令;内制由皇帝直接授意翰林院起草,内容多为重大决策或机密事务。
  3. 后续发展:辽、金时期保留名称但制度已变,明清废除两制体系,诏令统一由翰林院起草。

三、文献例证 唐代李翱《卓异记》记载“每授相除将,不由外制”,说明重要职位任命可能绕过外制程序;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明确提到中书舍人“分房行词,为外制”。

以上内容综合了唐宋制度特点及历史文献记载,主要来源为、5、7、8的考据信息。

网络扩展解释二

外制

外制是由两个部首组成的汉字,分别是「卩」和「大」。它由10个笔画构成。

来源

「外制」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中,它的意思是指「外来的支配力量」或「外部的控制」。在古代社会中,外来的统治者通常会通过制度和政策来控制被统治的人民,这种现象被称为外制。

繁体

「外制」的繁体字是「外製」。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外制」的「卩」部分常常写成「卩+方框」的形状。

例句

1. 这个国家正在努力摆脱外制,争取独立自主发展。

2. 外制的束缚使我们无法实现个人的潜力。

组词

其他由「外」和「制」组成的词汇有「外交制度」、「外商制造」、「外来制度」等。

近义词

近义词包括「外控」、「外律」、「外约」。

反义词

反义词是指与「外制」意义相反的词汇,如「内部自治」、「内制」。

别人正在浏览...

不安本分步砌步伍长念却虑驰年处罚刺儿膵脏诞誉大畹雕年抵塞递述东明冻笋房卡飞殿割席分坐孤剑花面湖泊胡说白道假妇人贱狗甲帖激拔截头金槌九暑急于事功孔穴列鼎灵祠榴靥离乡麓麓沦肌浃骨美地旁祸飘移清凉宫清宁秦蘅缺分赛娘三削设使世况四禅私秩鹔鹴裘铜綫土石方网巾卧碑五城御史司坊舞蹈仙岛嚣滓斜角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