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五旦的意思、五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五旦的解释

(1).古代 西域 曲调的五均。《隋书·音乐志中》:“就此七调,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调。以 华 言译之,旦者则谓‘均’也。其声亦应黄钟、太簇、林钟、南吕、姑洗五均。”均,古“韵”字。

(2).犹言五更。 宋 黄庭坚 《再和寄子瞻闻得湖州》:“相思欲面论,坐起鸡五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五旦"是中国古代乐律学术语,特指龟兹乐律体系中的五声音阶理论,源自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地区)传入中原的音乐理论系统。该概念最早见于《隋书·音乐志》,记载苏祗婆将"五旦七调"理论带入中原,成为隋唐燕乐二十八调的重要理论基础。

从汉语构词角度分析,"五"为基数词,表示数量;"旦"在龟兹语中对应音译词"娑陀力",意为音阶的调高位置。二者组合构成复合词,指代五个不同音高的调式基准。《乐府杂录》记载,五旦具体指黄钟、太簇、林钟、南吕、姑洗五律,对应宫、商、角、徵、羽五声,形成完整的音阶体系。

该术语在《辽史·乐志》中发展为"四旦二十八调",印证其理论演变过程。现代学者杨荫浏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指出,五旦理论体现古代音律的旋宫转调技术,通过改变主音位置实现调式转换,这种体系比西方音乐早八百年出现音阶移调实践。

敦煌遗书P.3539号文献载有五旦七调的具体应用谱例,佐证其实际演奏价值。音乐学家黄翔鹏通过曾侯乙编钟铭文研究,认为五旦理论与先秦钟律存在承继关系,体现中国音乐文化的连续性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五旦”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种解释:

一、古代西域音乐术语

指隋唐时期西域音乐理论中的五均调式系统,对应中国传统五声音阶中的五个音律(黄钟、太簇、林钟、南吕、姑洗)。这一概念源自《隋书·音乐志》,其中提到“旦”即“均”(古“韵”字),五旦可衍生七种调式,形成复杂的音乐体系。

二、戏曲行当角色

在绍兴乱弹等地方戏曲中,“五旦”属于旦角的杂色分支,多由初学旦角的演员担任。其职责包括扮演宫女、太监等配角,或负责执旗、跑龙套等任务。戏谚描述其特点为:“出台一声‘噯’”“突头蜈蚣旗”“拜堂来不及”,形象概括了五旦在剧目中的辅助性作用。

三、时间概念

“五旦”偶尔被用作“五更”的同义词,指代古代夜间计时中的第五更(即凌晨3-5点)。例如宋代黄庭坚诗句“坐起鸡五旦”即用此意。

注意:部分资料提到“五旦”指元旦、春节等五个节日,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为现代引申或误传,需谨慎参考。

别人正在浏览...

白马氐爆燃踣覆承露囊春艳簇合翠裾单钱递流东冈都卢橦发房方技方外之人赙送冠组箍敛海鬼闳览后事华不再扬划拉花消灰朦朦餰粥饥飡渴饮街肆揪撦卷头语扣捺軖轴困瘁岚岫量力而行鍊意辽曼灵隐流漓留意礼义廉耻卤泻率多每处馁却疲剧乔装取凉三影郎中单雄生刑使轺送秋波通睛唾洟托终煟兴问政武震相撄綫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