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 西域 曲调的五均。《隋书·音乐志中》:“就此七调,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调。以 华 言译之,旦者则谓‘均’也。其声亦应黄钟、太簇、林钟、南吕、姑洗五均。”均,古“韵”字。
(2).犹言五更。 宋 黄庭坚 《再和寄子瞻闻得湖州》:“相思欲面论,坐起鸡五旦。”
“五旦”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种解释:
指隋唐时期西域音乐理论中的五均调式系统,对应中国传统五声音阶中的五个音律(黄钟、太簇、林钟、南吕、姑洗)。这一概念源自《隋书·音乐志》,其中提到“旦”即“均”(古“韵”字),五旦可衍生七种调式,形成复杂的音乐体系。
在绍兴乱弹等地方戏曲中,“五旦”属于旦角的杂色分支,多由初学旦角的演员担任。其职责包括扮演宫女、太监等配角,或负责执旗、跑龙套等任务。戏谚描述其特点为:“出台一声‘噯’”“突头蜈蚣旗”“拜堂来不及”,形象概括了五旦在剧目中的辅助性作用。
“五旦”偶尔被用作“五更”的同义词,指代古代夜间计时中的第五更(即凌晨3-5点)。例如宋代黄庭坚诗句“坐起鸡五旦”即用此意。
注意:部分资料提到“五旦”指元旦、春节等五个节日,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为现代引申或误传,需谨慎参考。
五旦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每月的最后五天。旦字的本义是“天刚亮的时候”,引申为“白天、白昼”。所以,五旦即指最后五天的白天。
五旦一词来源于古代农历,古人将每个月分为三个旬,每个旬有十天。最后一个旬叫做“末旬”或“罄旦”,其中的最后五天就称之为五旦。
五旦的拆分部首是“日”,表示太阳、白昼的意思,也是与时间相关的部首。
五旦的总笔画数是11笔。
五旦的繁体写法为「伍旦」。
古代汉字的写法多种多样,汉字演变至今,有些字形经过了变化。根据古籍记载,五旦在古时的写法为「旦」。
1. 那个月的五旦就是我们度假的时间。
2. 最近什么安排都没有,就是盼着五旦休息。
3. 老师说五旦的考试要注意时间安排。
组词:五光十色、五福临门、五湖四海、五彩斑斓。
近义词:末旬、月末、月底。
反义词:初旬、上旬、上半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