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诬矫的意思、诬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诬矫的解释

虚伪做作;虚假不实。《魏书·良吏传·杜纂》:“ 纂 所歷任,好行小惠,蔬食弊衣,多涉诬矫。而轻财洁己,终无受纳,为百姓所思,号为良守。”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故述远则诬矫如彼,记近则回邪如此,析理居正,唯素心乎!”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三》:“至於占卜术数,动称 黄 农 以上,反闕 秦 汉 之文,盖以 嬴 焰所遗,故盛相依託,其为诬矫,尤不可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诬矫"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其含义侧重于虚构、捏造事实以欺瞒或标榜。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古籍用例的详细解释:


一、字义解析

  1. 诬(wū)

    《说文解字》释为"加也",即无中生有、虚构不实之辞。如《论语·宪问》"不逆诈,不亿不信"注:"诬谓妄加人以罪。"

    核心义:以虚假之言陷害他人或粉饰自身。

  2. 矫(jiǎo)

    《说文解字》释为"揉箭箝也",引申为"诈称""假托"。如《汉书·高帝纪》"矫杀卿子冠军"注:"托天子命以杀之。"

    核心义:假借名义、伪造事实以达成目的。


二、复合词"诬矫"释义

诬矫(wū jiǎo)为同义复合词,指:

通过虚构事实、假托名义进行欺骗或自我标榜的行为。其内涵包含两层:

  1. 对他人:捏造罪名或谎言以诬陷(如诬告);
  2. 对自身:伪造功绩或身份以自夸(如冒充)。

古籍用例:


三、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诬矫:虚构事实,假托名义。

    引《荀子》例证(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1卷,第128页)。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以虚假言行欺世盗名。

    引《后汉书》用例(2002年版,第1598页)。

  3. 《辞源》(修订本)

    捏造事实,诈称名义。

    引《荀子·儒效》注(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58页)。


四、语义演变与关联词


参考文献

  1.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2013.
  2. 荀况. 《荀子》. 中华书局, 2011.
  3. 范晔. 《后汉书》. 中华书局, 2007.
  4.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5.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2002.
  6. 《辞源》(修订本). 商务印书馆, 1988.
  7. 汉典(字义解析参考):www.zdic.net

(注:古籍原文及词典释义均依据纸质权威版本,在线资源仅作辅助查证。)

网络扩展解释

“诬矫”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但核心意义围绕“虚伪不实”展开。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该词由“诬”(歪曲事实)和“矫”(修正/做作)组成,主要表示两种含义:

  1. 虚伪做作:指言行刻意修饰而不自然;
  2. 虚假不实:特指捏造事实或篡改真相的行为。

二、古籍用例解析

  1. 《魏书·良吏传》用“诬矫”描述官员表面廉洁却行为虚伪;
  2. 刘勰《文心雕龙》指出史书记载远事易失实,近事易偏颇,强调“诬矫”与史家立场相关。

三、常见误读辨析

需注意与“矫诬”的区别:

四、使用场景

多用于书面语或学术讨论中,例如:


提示: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建议结合具体古籍语境理解。若需更多例证,可查阅《魏书》《文心雕龙》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八郤逼齰草上飞拆建长策常车唱手趁火打劫除邪惩恶慸介二次方程而或发作浮壒高敞刮具诡说航行横草不动,竪草不拿红虫换约骄浮洁采讦犯经幢鲸饮经营惨澹浸育酒魔头客旌孔亟匮乏魁杰苦经蜡书力屈吏用缕举命篇摩戛难搞攀云葡糖青崖企予权衡轻重柔讷桑耳烧畬蛇鱼时习淌口水梯山童子团危樯我见犹怜诬争襄羊小女歇斯特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