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ar] 害怕;恐惧
不病则不畏惧。——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畏惧鬼至。
畏惧则存想。
若有所畏惧。
畏惧心理
无所畏惧
害怕。《战国策·秦策一》:“朞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新唐书·魏元忠传》:“君侧之人,众所畏惧,所谓鹰头之蝇、庙垣之鼠者也。”《三国演义》第五三回:“ 旋 ( 金旋 )问部将:‘谁敢出战?’众皆畏惧,莫敢向前。”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九章:“山上修筑工事的敌人,由于畏惧我军的冷炮,大部分钻进了地堡。”
“畏惧”是由“畏”和“惧”两个同义语素构成的合成词,表示因危险、困难或压力而产生的强烈不安情绪。其核心含义为:
本质特征
指面对威胁性事物时产生的心理恐慌,常伴随退缩倾向,如《史记》中“士卒畏惧”描述军心动摇。相较于“害怕”,其语义更重,多用于书面语境,如“畏惧强权”“不畏艰险”。
程度辨析
在恐惧强度序列中,介于“惧怕”(含持续隐忧)与“恐惧”(极端生理反应)之间,例如“学生对考试有畏惧心理”强于普通紧张,但未达到惊恐程度。
语用差异
与近义词“忌惮”相比,“畏惧”侧重情感反应本身,而“忌惮”隐含对后果的顾虑,如“畏惧黑暗”是直接恐惧,“忌惮舆论”含利益考量。
褒贬转化
在否定结构中可表褒义,如成语“无所畏惧”赞扬勇敢品格;但单独使用时多带消极色彩,如“畏惧改革”暗示保守心态。
该词常见于政论、文学领域,日常对话中更倾向使用“害怕”等口语化表达。其双字叠加强化结构使语义浓度高于单字词。
《畏惧》是一个汉字词汇,意为害怕、害虑、担心。畏指的是对事物的敬畏或惧怕,惧则表示担心或害怕。它是描述一种对某种事物的心理状态或情绪反应。
《畏惧》的部首是田,共有18个笔画。
《畏惧》这个词语的来源比较古老。从构字学的角度来看,它是由旧时“罒”和“巠”两个字组合而成。而这两个字古时候的意思分别代表着慎罚和恶心,合在一起便构成了表达对事物害怕或害虑的词语。
《畏惧》在繁体中使用「畏懼」来表示。
古代汉字中,《畏惧》的写法存在变异。例如,晋代的古文中将“田”换成了“曰”,草书手写时会加入一些变体,因此在古代书法作品中可能出现不同的写法。
1. 他对蛇产生了巨大的畏惧,即使是看到它的照片也会感到恐惧。
2. 孩子对黑暗感到畏惧,晚上总是要开着灯才敢入睡。
畏缩、畏首畏尾、惧怕、害怕、忧虑
近义词:害怕、恐惧、担心
反义词:勇敢、胆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