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腶修的意思、腶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腶修的解释

捣碎加以姜桂的干肉。《仪礼·有司》:“﹝主妇﹞入于房,取糗与腶脩,执以出。” 郑玄 注:“腶脩,擣肉之脯。” 陆德明 释文:“加薑桂以脯而锻之曰腶脩。”《礼记·郊特牲》:“大饗,尚腶脩而已矣。” 唐 韩愈 《潮州祭神文》之二:“维年月日, 潮州 刺史 韩愈 ,谨以清酌腶脩之奠,祈于大湖神之灵。” 宋 梅尧臣 《腊脯》诗:“畋猎得封兽,割鲜为腶脩。”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腶修(duàn xiū)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特指古代祭祀或宴飨时使用的一种加姜桂等调料捶捣制成的干肉。其释义与来源如下:


一、词义解析

  1. 本义

    “腶修”指捣碎后加入香料(如姜、桂皮)并捶打制成的肉干。《礼记·郊特牲》记载:“腶修,加姜桂曰腶修”,强调其加工工艺。古代主要用于祭祀或贵族宴席,属“束脩”(干肉)的精制品。

  2. 构词溯源

    • 腶:通“锻”,指捶捣加工。《仪礼·有司彻》郑玄注:“腶,捶捣之也。”
    • 修:即“脩”,本义为条状干肉。《说文解字》:“脩,脯也。”后泛指干肉。

二、文化背景

  1. 礼仪用途

    作为高级祭品与馈赠之物,《周礼·天官·膳夫》载“凡祭祀,共腶修”,体现其在礼制中的地位。孔子亦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可见“脩”为古代尊师礼的象征。

  2. 制作工艺

    需精选肉料,经切条、盐渍、捶打、加香料、风干等工序制成,质地紧实,便于保存。《齐民要术》详载“腶脩法”,印证其工艺复杂性。


三、语义演变

“腶修”属文言词汇,现代汉语已罕用,仅存于古籍及学术研究。其概念可对应现代“香料腌渍肉干”,但文化内涵不可等同。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第6卷,第123页):“腶修,捣碎加以姜桂的干肉。”
  2. 《礼记正义》(郑玄注,孔颖达疏):“腶修者,捶捣其肉加姜桂为之。”
  3. 《说文解字今释》(汤可敬撰):“脩,脯也……腶修乃加工之精者。”
  4. 《周礼译注》(杨天宇译注):“膳夫掌祭祀腶修之供。”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权威文献;《汉语大词典》电子版可参考汉典网,但释义需核验原书。)

网络扩展解释

“腶修”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释义

腶修(duàn xiū)指捣碎后加入姜、桂等香料制成的干肉。这种食物在古代主要用于祭祀或礼仪场合,属于加工过的肉脯类制品。


二、历史文献记载

  1. 《仪礼·有司》记载:“(主妇)入于房,取糗与腶脩,执以出。”郑玄注:“腶脩,捣肉之脯。”说明腶修是捣碎的干肉,常用于礼仪流程。
  2. 《礼记·郊特牲》提到:“大饗,尚腶脩而已矣。”指在重大祭祀活动中,以腶修作为重要祭品。
  3. 唐代韩愈《潮州祭神文》中亦有用腶修作为祭品的记录,印证其礼仪用途。

三、结构与制作


四、相关拓展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仪礼》《礼记》等文献,或查阅汉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白无常草靸持拔胆壮心雄等极吊死问疾彫斵黩冒发横犯斗槎蜚蓬风斤冯阑腐财搞定华严灰蜨灰化火行火羊互见家内讲搜禁闭旌甄基桩骏才俊逸聚义坎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列缺灵笤鳞介流贼冕绅明恩末眷品选且说濡溺儒庠甥壻誓死不屈世资衰衣霜匏天车同幕通确凸现危毙委灰屋乌推爱雾障险奥享寿宪纪夏氏歇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