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丧失听觉。比喻暗于事理。 唐 孟郊 《秋怀》诗之十:“习乐莫习声,习声多顽聋。”
“顽聋”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解释
由“顽”(愚钝、固执)和“聋”(丧失听觉)组成,本义指丧失听觉。例如《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耳朵听不见声音”。
比喻义
引申为对事理不明、固执愚昧,强调心智上的闭塞或对外界信息的漠然。如唐代孟郊《秋怀》诗云:“习乐莫习声,习声多顽聋”,以“顽聋”暗喻人沉迷表象而忽视本质。
用法与语境
多用于文学或古文,含贬义色彩,如形容人“冥顽不灵”或对劝诫无动于衷。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更常见于特定修辞或引用古诗文的场景。
提示:若需更全面的诗词用例或引申分析,可参考汉典及唐代文学作品。
顽聋是指耳朵听不见声音或对声音不敏感的状态。它由"顽"和"聋"两个字组成。
部首分解:
"顽"字的部首是"页",表示与头部相关的事物;"聋"字的部首是"耳",表示与耳朵相关的事物。
笔画分解:
"顽"字共包含10个笔画,可以拆分为"业"和"丷"两个部分;"聋"字共包含11个笔画,可以拆分为"耳"、"甶"和"龙"三个部分。
词源:
《顽聋》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告子上》一书中,原意为指那些对劝告、劝诫等不听不从的人。后来,这个词逐渐演变为指耳聋的状态。
繁体形式:
《顽聋》这个词的繁体形式为「頑聾」。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写法中,「顽」字和现代写法相近,变化较小;而「聋」字则有所不同,古代写法为「耳寿龙」,在"寿"字上面画一个"耳"字的变形,下面画一个"龙"字的一部分。
例句:
他已经成了一个顽聋的人,对任何劝告都视而不见。
组词:
顽固、聋哑、骨聋、假聋
近义词:
耳聋、失聪
反义词:
聪明、聆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