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衲琴的意思、百衲琴的详细解释
百衲琴的解释
琴名。以桐木片合漆胶成的琴。 唐 李绰 《尚书故实》:“ 李汧公 ( 李勉 )取桐孙之精者,杂缀为之,谓之百衲琴。” 宋 张洎 《贾氏谈录·李氏制琴》:“ 嵩山 僧 如寂 ,尝收得 李汧公 百衲琴,製度甚古拙,而音韵清越无比。” 宋 陆游 《秋阴》诗:“妙墨双钩帖,奇声百衲琴。” 清 薛雪 《一瓢诗话》:“不去纤响,惟务雕繢,仅同百衲琴,軿凑虽工,胶滞清音,究非上品。”亦省称“ 百衲 ”。 清 钱谦益 《东归漫兴》诗之五:“古锦裹将 唐 百纳,行宫拾得 宋 罗睺。”
词语分解
- 百的解释 百 ǎ 数名,十个十(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佰”代):百步穿杨。百儿八十。百分比。 喻很多:百草。百货。百姓(人民)。百般。百炼成钢。百无聊赖。百废俱兴(塶 )。 笔画数:; 部首:白;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百衲琴”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古琴,其名称和内涵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义与起源
- 本义:指用桐木或杉木的小块板材拼合、胶漆而成的古琴。名称中的“衲”原指僧衣补缀,“百衲”形容拼接工艺的繁复。
- 起源:始创于唐代,相传由斫琴名家雷威或宗室李勉首创。李勉曾用桐木碎片“杂缀为之”,制成音韵清越的百衲琴,被赞为“天下以为宝”。
二、工艺特点
- 拼接方式:将木材切割成龟纹、银锭、长条等形状的小块,剔除瑕疵后按音色需求拼接,高音区选坚实木料,低音区用松透材质,最终形成纹理相通的整体。
- 特殊工艺:部分琴表面不施漆,直接裸露拼接纹路(称“假百衲”),或用紫檀包镶,兼具装饰性与声学效果。
三、文化内涵
- 比喻义:因琴身布满补丁,引申为“事物破烂不堪”或“人品不端”的贬义。
- 艺术价值:历史上以“绝代”“音韵清越”著称,宋代后因工艺复杂几近失传,现代通过复原重现其独特音色。
四、历史与现状
- 唐代至宋代:从条状拼接发展为方形木块组合,成为文人雅士珍藏之物。
- 现代复原:扬州、松江等地工匠耗时多年,成功复原汉代沙木百衲琴和紫檀百衲琴,使这一技艺重生。
若需了解具体复原案例或工艺细节,(扬州唐人御工坊)和(松江紫檀百衲琴)。
网络扩展解释二
百衲琴(bǎi nà qín)一词,意思是指由许多碎片拼凑起来的琴,形容琴身颜色各异、花纹繁杂。它的拆分部首是白亻王虍炙丷干灰,共有15个笔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献《史记·韩非子传》中的“百衲袍”。繁体字“百衲琴”保留了原词的义意,没有发生变化。
百衲琴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具体要根据不同的时代和文献来确定。一个可能的写法是“百納琴”,反映了汉字字形的变迁。
以下是一些使用百衲琴这个词的例句:
1. 他的过去经历就像一把百衲琴,琴弦上绘制了各种各样的人生故事。
2. 这个画家通过绘画技巧,将画布变成一把百衲琴,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3. 他的心情像一把百衲琴,时而喜悦,时而忧伤。
和百衲琴相关的词组包括“百花齐放”、“琴瑟和鸣”等。近义词可以是“七巧板”、“马赛克”,用来形容由碎片拼凑而成的美丽艺术品。反义词可能没有具体的词汇,但可以用“整体”、“一体化”来描述相对于由碎片构成的百衲琴来说的完整和统一的事物。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我很乐意回答哦。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