屦舃的意思、屦舃的详细解释
屦舃的解释
亦作“ 屨舄 ”。泛指鞋。《周礼·天官·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屨” 汉 郑玄 注:“凡屨舃,各象其裳之色。”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三:“不佩剑,不脱屨舃。”
词语分解
- 屦的解释 屦 (屨) ù 古代用麻葛制成的一种鞋:屦贱踊贵(鞋价低贱而假肢却很贵,形容 * ,统治者惨无人道,滥施酷刑)。 践踏。 古同“屡”,接连着。 笔画数:; 部首:尸; 笔顺编号:
- 舃的解释 舃 ì 古同“舄”。 笔画数:; 部首:臼;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屦舃(jù xì)是古代汉语中表示鞋履的复合词,由“屦”和“舃”两个单字组合而成,二者均指鞋子,但存在材质、形制与礼仪等级的差异。以下从字形、本义、文化内涵及典籍用例四方面详释:
一、单字释义
-
屦(jù)
- 本义:用麻、葛等粗质材料编织的便鞋,供日常劳作穿着。《说文解字》释:“屦,履也。从履省,婁声。”
- 材质:多为草、麻制成,轻便廉价,如《诗经·魏风·葛屦》载:“纠纠葛屦,可以履霜。”
- 社会象征:象征平民或简朴生活,《孟子·滕文公上》曰:“捆屦织席以为食。”
-
舃(xì)
- 本义:以皮革或丝绸为面、木为底的礼鞋,多用于祭祀、朝会等隆重场合。《周礼·天官》载:“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屦,赤舃、黑舃……”
- 形制特征:鞋底加厚(双层底称“舄”),防潮且显尊贵,《释名·释衣服》云:“舃,腊也。复其下使干腊也。”
- 等级标识:按颜色区分身份,如天子赤舃,诸侯黑舃(见《诗经·豳风·狼跋》)。
二、复合词“屦舃”的涵义
- 泛指鞋履:二字连用扩大指代所有鞋类,如《吕氏春秋》载“视舍天下若舍屦舃”,喻弃之如敝履。
- 礼仪对比:组合凸显古代服饰制度的阶级性——“屦”为庶民常服,“舃”属贵族礼器,如《周礼》规定祭祀必服舃。
- 文化引申:象征身份转换,如《庄子·山木》“衣弊屦穿”喻贫寒,而“乘轩戴冕”配舃表显贵。
三、典籍例证
- 《左传·昭公十二年》:
“王皮冠,秦复陶,翠被,豹舃。” 以“豹舃”印证楚王奢华装束。
- 《礼记·少仪》:
“君子服其服,则文以君子之容……行则肆夏,趋则采荠,车则和鸾,步则鸣玉,登车则屦舃。” 强调礼鞋与仪容的匹配。
四、历史演变
先秦时期“屦”“舃”区分严格,汉代后“履”渐成通称,但“舃”仍保留于礼制文献。至唐代,《通典》载“皇后受册服青舃”,可见其礼仪功能延续。
典源参考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 《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
- 焦循《孟子正义》(清刻本)
- 郑玄《周礼注》(四部丛刊本)
- 刘熙《释名》(涵芬楼影印本)
- 吕不韦《吕氏春秋》(上海古籍出版社)
- 王先谦《庄子集解》(中华书局)
- 杜预《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
- 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
- 杜佑《通典》(浙江古籍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屦舃”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读音为jù tuō,其含义为泛指鞋类。以下是详细解释:
-
词义解析:
- “屦”指古代用麻、葛等材料制成的鞋子,多用于日常穿着。
- “舃”通“舄”(xì),原指加木底的复底鞋,常用于祭祀或礼仪场合,但在此词中与“屦”连用,泛指所有类型的鞋履。
- 合称“屦舃”时,词义扩展为对鞋类的统称,涵盖不同材质和用途的鞋子。
-
用法与语境:
该词多见于古文或文献中,现代汉语已不常用。例如,可描述古人衣着时提及“屦舃”,代指其鞋履装束。
-
注意发音:
“舃”在单字中通常读xì,但在“屦舃”一词中因古音或通假关系读作tuō,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若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古代文献中的用例,可参考权威字典或古籍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暧暧安固鳌极背信弃义逼夹操切蟾辉巉嵒趁衙斥卖冲溢翻天飞柱疯子院伏小关吏冠岁河务怀慙回戏匠宰浃行进德冠儆戢精克井鼃几权酒盂来访岚气敛兵李谢龙象筵乱愦煤掌眇躬磨蚀捻枝拚命匹制樯竿牵惹顷月邱垄羣体戎女融融曳曳山国稍长胆壮省墓使传师直为壮瞬动术知肃烈铜身脱甲紊乱五十三参乌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