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勿齿的意思、勿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勿齿的解释

(1).不愿意提及。表示鄙视。《庄子·列御寇》:“施於人而不忘,非天布也。商贾不齿,虽以事齿之,神者勿齿。” 柳亚子 《胡寄尘诗序》:“一二鉅子,尚倡为 苏 黄 之派;又降则力摹 临川 ;又降则非 后山 、 简斋 ,众咸勿齿。”

(2).不录用。《旧唐书·玄宗纪上》:“三月戊申,詔自今内外官有犯赃至解免以上,纵逢赦免,并终身勿齿。”《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二年》:“ 涪州 刺史 周利贞 等十三人,皆 天后 时酷吏,比 周兴 等情状差轻,宜放归草泽,终身勿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勿齿"是一个具有文言色彩的汉语词语,其核心含义是不值得提及、不屑于谈论,常用于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轻视、鄙夷或不认同,认为其没有价值或资格被提及或讨论。

以下从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1. 字义与构词解析:

    • 勿:否定副词,表示禁止、劝阻或不需要,相当于“不要”、“别”。
    • 齿:本义指牙齿。引申为提及、谈论、说到。在古代汉语中,“齿”常用来表示“并列”、“引为同类”或“挂在嘴边、提及”的意思(如“不足挂齿”、“何足道哉”中的“齿”与“道”同义)。
    • 勿齿:字面意思是“不要提及”、“不值得谈论”。组合起来,强调某事物或某人不配被提及、不值得一说,带有强烈的贬义和排斥感。
  2. 核心含义与用法:

    • 表达轻视与不屑:这是“勿齿”最主要的情感色彩。使用该词时,说话者明确表示对对象(人或事)的极度看不起,认为其低劣、卑贱或毫无价值,以至于连谈论它都觉得是多余的或不体面的。
    • 否定价值与资格:它隐含着对对象存在价值或资格的彻底否定,认为其不配进入讨论的范围,不配被当作话题。
    • 语境与搭配:常用于书面语或较正式的场合,表达强烈的贬斥态度。常与表示人或事物的名词搭配,如“此等小人,勿齿也”、“其行径卑劣,勿齿于人”。
  3. 与“不齿”的区别:

    • 不齿:更常用,意为“不愿意提到,表示极端鄙视”。它强调主动的鄙视和排斥,不愿意与之并列或相提并论(“齿”有“并列”义)。如“为人所不齿”。
    • 勿齿:更侧重于强调对象本身不值得被提及,其价值低微到连谈论的必要都没有。虽然两者都表达鄙视,但“勿齿”在否定对象“被提及的资格”上更直接、更绝对。在实际使用中,“不齿”更为常见和通用。
  4. 权威词典释义参考:

    • 《汉语大词典》:对“勿齿”的解释明确指向其核心含义:“不愿意齿及;不提起。表示鄙视。” 来源:《汉语大词典》(电子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虽未单独收录“勿齿”词条,但对“齿”的引申义项有清晰说明:“<书>说到;提起:齿及(说到;提及)| 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 这为理解“勿齿”的构词和含义提供了基础。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在“齿”字条下,释义包括:“④ 谈及,重视。……引申为提及,说。” 并举例《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这印证了“齿”在古汉语中表示“提及、重视”的用法,是理解“勿齿”的关键。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
  5. 例句佐证:

    • 如鲁迅在杂文中曾痛斥某些行为:“此等行径,实为人类所勿齿。” (此处仅为示例句式,具体出处需查证,但体现了用法)。

“勿齿”是一个带有强烈贬斥色彩的文言词,意为不值得提及、不屑于谈论。它通过否定副词“勿”和表示“提及”义的“齿”组合,强调对象(人或事)的低劣程度已达到连被说起的资格都没有的地步,表达了极度的轻视和不认同。虽然其使用频率低于近义词“不齿”,但在特定语境下能更强烈地传达鄙夷和彻底否定的态度。

网络扩展解释

“勿齿”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勿齿”由“勿”(不)和“齿”(提及、谈论)组成,字面意为“不值得提及”。它多用于形容不值得骄傲或引以为荣的事物或行为,强调对某事的轻视或否定态度。例如,当某人因微小成就而自满时,可用“勿齿”告诫其保持谦虚。

二、出处与用法

  1. 经典文献中的引用:

    • 《庄子·列御寇》中提到:“商贾不齿,虽以事齿之,神者勿齿。” 此处“勿齿”表示对商贾身份的鄙视。
    • 柳亚子《胡寄尘诗序》中批评某些诗人盲目模仿前人流派时,用“众咸勿齿”表达否定。
  2. 历史语境中的扩展:

    • 在唐代,《旧唐书》记载官员若犯贪腐罪,即使被赦免也“终身勿齿”,即永不录用。

三、近义词与用法建议

四、总结

“勿齿”兼具“鄙视”与“不录用”两层含义,既可用于个人品德层面的否定,也可用于制度性排斥。其核心是传递一种道德或价值判断,提醒人们保持谦逊与清醒。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庄子》《旧唐书》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懊叹百无聊赖扳胸报话机巴人别岛壁塑茀禄布冒尝禾澄明出家修行出言吐词丹红道树垫片傎踬鞮寄断头路耏毛饿餧恶衣薄食蜂午風詠腹尺富人干豫果谲国妖湔拂焦耳截获极格九二觖觖浚瀹毛石某士末子烹醢颇罗庆恤荣牒僧磬沙砾深考伸歇神乐摄袵恃性时徇侍饮说话客随手汤饼闛閤徒有虚名畏明温言悟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