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曲貌。《楚辞·九歌·云中君》:“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文选·扬雄<甘泉赋>》:“蛟龙连蜷於东厓兮,白6*虎敦圉乎 崑崙 。” 李善 注:“连蜷,长曲貌也。” 清 黄景仁 《咏怀》:“桂树生空山,柯榦何连蜷。”
連踡:犹连卷。《梁书·王筠传》:“ 约 製《郊居赋》,构思积时,犹未都毕,乃要 筠 示其草, 筠 读至‘雌霓连踡’, 约 抚掌欣抃曰:‘僕尝恐人呼为霓。’” 唐 卢照邻 《释疾文》:“未攀偃蹇桂,一臂连踡;不学 邯郸 步,两足匍匐。”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连蜷汉语 快速查询。
“连蜷”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lián quán,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连蜷”形容事物长而弯曲、连绵不断的姿态,多指物体或自然景象的卷曲、蜿蜒之状。例如《楚辞·九歌·云中君》中“灵连蜷兮既留”,描绘神灵蜿蜒停留的形态。
具体意象
常用来描述山脉、河流、道路等自然景观的曲折连绵,或动物(如蛟龙)盘曲的姿态。例如扬雄《甘泉赋》中“蛟龙连蜷于东厓”,即以蛟龙的蜷曲象征山崖的蜿蜒。
引申含义
亦可表达抽象意义上的延绵不绝,如清代黄景仁《咏怀》中“桂树生空山,柯榦何连蜷”,借桂树枝干的弯曲暗喻孤高坚韧的品格。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现代用法,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连蜷是一个常用词汇,形容一个人或动物弯曲身体,蜷缩在一起的姿势。通常表示人或动物处于紧张、恐惧、痛苦等状态。
连蜷的拆分部首分别为辶和虍,辶表示走动,虍表示虎。连蜷共有11个笔画。
连蜷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汉语中,没有明确的来源。连蜷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連蜷」。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有很多变化,但连蜷这个词的字形在历史中并没有大的改变。
1. 他吓得连蜷在角落里。
2. 小猫蜷缩在床上,显得非常害怕。
连蜷在一起,可以与其他词组成新的词语,例如:连蜷地、连蜷不安。
与连蜷意思相近的词语有:蜷缩、曲折、屈曲。
与连蜷意思相反的词语有:伸展、舒展、扩展。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