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白璧三献的意思、白璧三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白璧三献的解释

楚 人 和氏 得玉璞,两献 楚王 ,两遭刖足。第三次王使治璞,得白玉,琢以为璧,世称“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后因以“白璧三献”喻不识良材或怀才不遇。 明 何景明 《田子行》:“明珠暗投反按剑,白璧三献还遭刖。”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白璧三献是汉语中的一个典故类成语,源于《韩非子·和氏》篇,指怀才不遇或珍贵之物未被识鉴的境遇。其核心情节为: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三次向君主进献璞玉,前两次均因玉工不识其宝而被误判为欺君,最终第三次献玉时剖石得玉,证实为稀世珍宝和氏璧。

语义解析

  1. 字面含义

    “白璧”指未经雕琢的玉璞,“三献”即多次进献。成语原指卞和反复献玉的过程,后引申为人才或价值未被及时认可的现象(参考《汉语大词典》)。

  2. 比喻义

    该成语多用于形容贤能之士遭遇埋没,或珍贵事物因缺乏慧眼而被忽视。例如清代学者王韬在《淞滨琐话·瑶台小咏》中写道:“白璧三献,遭按剑而惊”,即借典故表达对不公际遇的慨叹(参考《中国成语大辞典》)。

文献溯源

《韩非子·和氏》详细记载了卞和献玉的故事,其中“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一句,成为成语的直接出处。后世文献如《后汉书·张衡传》亦引用此典,称“昔卞和献宝,以离断趾”,强化了其文化内涵(参考《韩非子集解》)。

权威参考

通过结合典故本义、历代文献及权威辞书释义,可全面理解“白璧三献”的文化内涵与应用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成语"白璧三献"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释义与内涵 该成语包含双重含义:①比喻良材未被赏识(如璞玉被误认作石头);②形容有才能者遭遇不公,难以施展抱负。其核心意象源自卞和三次献玉的曲折经历,暗含对识人用才制度的批判。

二、出处与典故 典出《韩非子·和氏》:

  1. 春秋时期楚人卞和发现玉璞,首次献于楚厉王,因被指欺君遭刖左足;
  2. 二次献于楚武王,仍被误判为石头,刖右足;
  3. 楚文王继位后,命匠人剖开玉璞,终得稀世宝玉,世称"和氏璧"。

三、用法与例句 • 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怀才不遇的语境。如明代何景明《田子行》:"明珠暗投反按剑,白璧三献还遭刖"。 • 引申场景:可用于学术成果被忽视、人才选拔机制缺陷等现代语境。

四、相关成语 正向对照:伯乐相马、慧眼识珠 反向对照:明珠暗投、沧海遗珠

该典故中的和氏璧后成传国玉玺前身,《战国策》记载其为楚国镇国之宝,与"结绿""悬黎"等并称诸侯国宝。成语演变过程中,"三献"由具体事件升华为对人才评价机制的深刻隐喻。

别人正在浏览...

安富尊荣案沓抱宝怀珍泊尔车梯脣竭齿寒楚人咻从革忖想当真殚亡顿肃防军凡佞分支帐甘瓠鲠直扢喇察函调恨嫌鸿运胡蝶祸福火母劫盗解隋敬颂疾损可恶励精图治力索流通渠道龙臧虏获路脚论批妈的慢走内倾拟抵颇讥沁緑勤则不匮啓劄曲畅羣动三监畬客审曲射雉戏世度佻姣跳舞铜马帝图册萎落误然间午转宪台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