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识别真相。 唐 柳宗元 《重赠》诗之二:“世上悠悠不识真,薑芽尽是捧心人。” 金 王若虚 《文辨》:“世之秉笔者往往不谨,驰骋雕鐫,无所不至,自以为得意,而读者亦从而歆羡,识真之士,何其少也。”
(2).识认自然之道;认识本原。 唐 张说 《岐州刺史平原男陆君墓志铭》序:“公讳 伯玉 ,字某, 河南 人,识真之士也。” 明 海瑞 《训诸子说》:“圣贤以识真诲人,其説备在方册。”
“识真”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两个维度进行解析,综合多个文献来源,具体解释如下:
识别真相
指辨别事物的真实面貌或本质。例如唐代柳宗元在《重赠》诗中写道:“世上悠悠不识真,薑芽尽是捧心人”,讽刺世人难辨真伪(、)。金代王若虚的《文辨》也提到“识真之士”稀缺,强调对真相的洞察力。
认识自然之道或本原
指通过哲学或思辨方式理解世界的根本规律。唐代张说在《陆君墓志铭》中以“识真之士”形容墓主对自然之道的深刻认知;明代海瑞的《训诸子说》进一步将“识真”与圣贤教诲关联,认为其内涵可通过典籍学习(、)。
需注意,部分网页(如、3、7)的日期与当前时间(2025年)存在冲突,可能存在内容偏差。建议优先参考高权威性来源(如、9)的释义。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文献。
识真这个词是指能够辨别真实和虚假,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它涵盖了理性思维、观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对于识别真相和评估事物的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识真这个词由“言”和“心”两个部首组成。拆分成笔画为12画。
《诗经·秦风·翩翩》中有一句“心之诚矣,不文不信”。这句诗启发了人们对真实和虚假的认识,进而衍生出“识真”这个词。
识真在繁体中写作「識真」。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识真的写法并没有太大变化,仍然由“言”和“心”两个部首组成。
1. 他通过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不断提升自己的识真能力。
2. 通过对人们言辞的推敲和对内心感觉的反思,她成功地识别出了虚假和真实之间的区别。
识真的相关词汇包括辨真、明真、真知、真相、真实、真实性、真理等。
辨真、洞察、辨别、辨认、分辨、识别。
欺骗、虚假、伪装、假象、掩饰、虚伪。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