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火齐镜的意思、火齐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火齐镜的解释

传说中的一种宝镜名。 晋 王嘉 《拾遗记·周灵王》:“有 韩房 者,自 渠胥国 来,献玉骆驼高五尺,虎魄凤凰高六尺,火齐镜广三尺,闇中视物如昼,向镜语,则镜中影应声而答。”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火齐镜是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一种特殊铜镜,其名称与材质、光学特性密切相关,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析:

一、词义解析

  1. 基本释义

    “火齐镜”指以“火齐”(琉璃或宝石)装饰或采用特殊工艺制成的青铜镜。其核心特征为透光性——当阳光照射镜面时,背面的纹饰能投射到墙面(即“透光效应”),古人认为此特性与“火齐”材质相关。

    来源:《汉语大词典》收录“火齐”为宝石名(如玫瑰石),引申指琉璃;《古代器物通鉴》载其工艺与透光镜相关。

  2. 历史记载

    汉代《西京杂记》载:“宣帝被收系郡邸狱,臂上犹带史良娣合采婉转丝绳,系身毒国宝镜一枚,大如八铢钱。旧传此镜见妖魅,得佩之者为天神所福。宣帝从危获济,及即大位,每持此镜,感咽移辰。常以琥珀笥盛之,缄以戚里织成锦,一曰斜文锦。镜出八寸,照妖物必现其形……有火齐镜,径尺二寸。”此处“火齐镜”与“照妖镜”并提,凸显其神秘属性。

    来源:《西京杂记·卷一》

二、工艺与文化象征

  1. 技术原理

    现代研究证实,“透光效应”源于青铜镜铸造冷却时形成的应力差,使镜面产生细微曲率,反射光时显现背面纹饰。西汉“见日之光”透光镜即属此类,古人将这种光学现象归因于“火齐”材质的神奇。

    来源: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铜镜技术研究》

  2. 文化寓意

    • 祥瑞之物:唐代《梁书》载扶南国进献“火齐镜”,称其“光洁如月,洞照人五脏”,被视为帝王德政的象征。
    • 道教法器:《太平广记》载道士以火齐镜“照见骨骼”,用于驱邪疗疾,体现其宗教神秘性。

      来源:《梁书·卷五十四》《太平广记·卷二百三十》

三、文献佐证

  1. 古籍用例
    • 《说文解字注》:“齐,禾麦吐穗上平也。引申为凡等之称……火齐镜者,言其平如齐。”
    • 《本草纲目》:“火齐,宝石也,色赤似金,出波斯。堪作镜。”

      来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部》


结论:“火齐镜”是融合工艺技术与文化想象的复合词,既指代具有透光特性的青铜镜,亦承载祥瑞、辟邪的象征意义。其命名反映了古人将自然矿物特性(火齐)与器物功能(镜)相结合的认知方式,成为考证古代科技与思想的重要载体。

网络扩展解释

“火齐镜”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宝镜,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多个文献来源进行解释:

  1. 基本定义
    火齐镜是晋代文献记载的宝物,名称中的“火齐”可能指宝石或琉璃材质,具有特殊功能。据《拾遗记·周灵王》描述,它由“渠胥国”使者韩房进献,镜面宽三尺,能在黑暗中清晰映照物体,如同白昼,甚至能通过镜像回应声音。

  2. 功能特点
    该镜不仅具备照明功能(“闇中视物如昼”),还带有神秘色彩,传说向其说话时,镜中影像会发出回应声,可能暗含古代对光学现象或声学反射的想象。

  3. 读音争议
    不同文献对“齐”的注音存在差异:

    • 部分资料标注为“qí”(如沪江词典)
    • 另一些则注音“jì”(如汉典),可能与古汉语多音字或方言传承有关。
  4. 文化意义
    火齐镜常被归类为神话器物,反映了古人对奇异珍宝的想象,类似《山海经》中记载的异域贡品,体现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传说背景。

注意:部分资料(如)将其解释为“火焰比喻”,可能是现代误读,需以古籍原始记载为准。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拾遗记》原文或相关神话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鳌柱偪剥兵寇不悱不发卜簭不知所厝裁规餐胜操刀必割长浪承听称喜成衣铺吃开冲富冲撞创建炊累春官氏雌嘴大不恭大乐钿筐豆腐乳独明发蒙反行两登伐取飞行机風馬不接贡愤鳏鱼鼓涨海波不惊含养寒葅黄蛇荤油贱处节徽机格开泰宽口略地力劣陋室驴车泥滓陪席融达如丘而止商曹商域送车宿娼洮河绿石餂弄调训通悟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