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袍和袄。古代军戎服饰。指比铠甲轻便的战袍和战袄。盛行于 六朝 , 唐 宋 因之。《宋书·孔琳之传》:“昔事故之前,军器正用鎧而已,至於袍袄、裲襠,必俟战阵,实在库藏,永无损毁。”
(2).袍和袄。 隋 唐 官定常服。《新唐书·车服志》:“袍袄之制,三品以上服綾,以鶻衔瑞草,鴈衔綬带及双孔雀。”
“袍袄”是汉语中的复合词,包含“袍”与“袄”两种服饰类型,具体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分析。以下是详细解释:
袍袄(拼音:páo ǎo)指袍和袄的组合,两者均为古代服饰。其中:
军戎服饰
指比铠甲轻便的战袍与战袄,盛行于六朝至唐宋时期。这类服饰便于日常行军和作战,如《宋书·孔琳之传》记载“袍袄、裲襠必俟战阵”。
官定常服
隋唐时期,袍袄成为官员正式着装,按品级区分面料与纹饰。例如三品以上官员穿绫制袍袄,饰有鹘衔瑞草、雁衔绶带等图案(《新唐书·车服志》)。
唐代诗词中常见“袍袄”一词,如:
“袍袄”在不同历史场景中有双重含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袍”与“袄”的单独释义,可参考汉典等权威字源工具。
袍袄是一个常见的汉字词语,通常用来指代长袍和夹袄。它形容的是传统的中国服装。
袍袄由“巾”部和“衣”部组成,巾部在上方,衣部在下方。它一共有10个笔画。
袍袄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早出现在《字林》一书中,当时袍袄是两个独立的字。随着语言的发展,袍袄被合并成一个词语,用来表示一种特定的服装。
在繁体字中,袍袄的形状稍有不同,袍的部分用“袍”,袄的部分用“襖”。
在古代,袍袄的写法与现在有所不同。袍的部分写作“䍒”,袄的部分写作“霰”。这种古代写法在现代已经不再使用。
1. 他穿着一袭华丽的袍袄,显得十分庄重。
2. 冬天我喜欢穿厚重的袍袄来保暖。
袍袄的组词有:长袍、长袍袖、袍泽等。
近义词:衣袍、服饰
反义词:短袖、裸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