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册簿籍。《后汉书·循吏传·秦彭》:“每於农月,亲度顷亩,分别肥塉,差为三品,各立文簿,藏之乡县。”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传》:“家人自堂东舁出二十牀,各以锦绣帕覆之。既陈,尽去其帕,乃文簿钥匙耳。”《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当日晚算了帐目,把文簿呈 张员外 。”《水浒传》第一一九回:“众多将佐功劳,俱各造册,上了文簿,进呈御前。”
“文簿”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功能与形式
文簿主要用于记录和存档,强调文字记载的规范性和系统性。例如:
应用场景
文化内涵
该词隐含对文字记录功能的重视,甚至衍生出比喻用法。例如,将缺乏学问的人比作“没有文簿”,体现知识与书籍的关联。
“文簿”既是具体的文书档案,也承载了文化中对文字记录功能的推崇。其使用范围从古代行政延伸到现代日常,体现了汉语词汇的历史延续性。
《文簿》是一个汉字词语,代表着用来记载文字的书籍、册子的意思。它由两个字组成,第一个字是“文”,意思是文字、文化;第二个字是“簿”,意思是本子、册子。
《文簿》的第一个字“文”是由“文”部组成,它的意思是文字、文化。它的笔画数为4画。《文簿》的第二个字“簿”是由“⺮”部和“彳”部组成,它的意思是记账簿。它的笔画数为19画。
《文簿》这个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们使用薄片状的竹子或者木头切成的片子记载文字,称之为“簿”。而这些记载文字的“簿”通常用来记录文化知识或者重要事项。后来,“文簿”一词逐渐广泛流传开来,用来指代各种记载文字的书籍或者册子。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文箥」。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和现代汉字相比有所不同。尤其在书写“文簿”这个词时,与现代写法相比有所差异。古时候写“文簿”时,第一个字“文”字的写法与现代汉字相同,但第二个字“簿”字的写法却和现代不同。它写作“篰”字,也是由“⺮”部和“彳”部组成,但是“篰”字的形状与现代的“簿”字稍有差异。
1. 他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文簿。
2. 这本文簿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
组词:文稿、簿记、文档。
近义词:书籍、书卷、册子。
反义词:白纸、空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