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er margin of a book page] 书籍上跟书脊相对的一边,线装书在这地方标注书名、卷数、页数等
书籍上跟脊相对的一边。线装书通常在这地方标注书名、卷数、页数等。 王瑞来 《<鹤林玉露>版本源流考》:“ 明 万历 南京 都察院刊本……版式为白口,单鱼尾,左右双边,上下单边,书口镌‘鹤林玉露’四字。”
“书口”是书籍装帧中的专业术语,指书籍上与书脊相对的一侧边缘,主要用于线装书等传统装订形式。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书口是书籍展开后与书脊相对的边缘,线装书通常在此处标注书名、卷数、页数等信息。现代书籍中,书口也被称为“外切口”或“版口”,是页面可翻阅的一侧。
装帧中的功能
延伸概念
书籍切口分为三部分:上切口(天头)、下切口(地脚)、外切口(书口),书口特指外切口。现代精装书若采用方脊设计,书口可能更平整,与书脊形成方形轮廓。
其他释义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文献(如)提到“书口”在宋代文学中意为“有口才”,但此用法与书籍装帧无关,可能是词语演变中的特殊含义。
书口的核心含义始终围绕书籍的物理结构,是装帧学和版本学中的重要概念,尤其在古籍研究中具有实用价值。如需更深入的装帧工艺细节,可参考、3、7的权威来源。
《书口》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在书刊、文件等纸质材料上呈现的装饰性口形图案,也指书籍封面上的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口被视为一种吉祥的象征,常用于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等场合。
《书口》由两个部首组成:“⺋”和“口”。其中,“⺋”是由两个笔画构成的部首,它在《康熙字典》中被标注为“竖钩儿”,读作“shū。”“口”是由三个笔画构成的部首,读作“kǒu。”
《书口》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文字表达。在古代,书口被广泛运用于各种文献和书籍等物品上,起到装饰和美化的作用。
在繁体字中,“书口”被写作「書斗」。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时会有一些变化。在古代的字典中,我们可以看到《书口》的另一种写法,如「頁口」和「頁面上的」等。这些不同的写法还体现了汉字的演变和发展。
1. 图书馆的图书封面上装饰了精美的书口。
2. 他设计了一本书的封面,用了一个别致的书口。
组词:
书亦有情、书馆、书店、书法、书籍、书页、书屋、书柜
近义词:
书脊、书皮、书套、书衣、封面
反义词:
书背、书坛、书后
阿黎百帕雹车变速运动毕事不等式惭恧嘈囐孱妇持平舛张从人当事忉咄东市端本澄源风行革偃符虎观风察俗关连归脤过渡果园豪宕豪民鸿飞后婚儿肩拜楗柱揭穿解纵旌币军客埳井之鼃空食恇迫柳浪流珠卖懞懂渼陂妙人命酒木尺南氏鸟书排间润家钱省瘦生死永别霜沤棠銕铁鹿题奏王尼叹瓦窰威暴伟丽汙惑仙韶曲系臂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