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降叛变。《三国志·吴志·周鲂传》:“彼此降叛,日月有人。”《隋书·天文志下》:“日晕有背,背为逆,有降叛者,有反城。”
"降叛"是由"降"与"叛"组成的复合词,在古汉语语境中具有双重行为指向。《汉语大词典》将"降"定义为"归顺、屈服"(《汉语大辞典》第二版第3456页),而"叛"则指"背离、违抗"(《汉语大辞典》第二版第5672页)。二字组合后形成矛盾修辞,特指在军事或政治斗争中先归顺后又背叛的行为状态。
该词常见于史书记载,如《资治通鉴·唐纪》中"诸将多降叛"的描述,生动展现战乱时期势力反复的政治现象。从构词法分析,"降叛"属于并列式动词结构,强调行为主体在不同阶段采取的对立立场,这种词义张力在《古汉语反训词研究》(中华书局,2010)中被归类为"逆向行为复合词"。
在语义演变方面,《近代汉语词汇学》指出(商务印书馆,2018),宋元时期该词衍生出"诈降行叛"的特殊含义,指表面归附实则谋反的军事策略。现代汉语中虽已鲜用,但在研究古代战争文献时仍具重要语义价值。
“降叛”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iàng pàn,其核心含义为投降叛变,指主动屈服于敌方或背叛原有立场。以下是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三国志》《隋书》等古籍原文,或查阅权威汉语词典。
暴豪鄙悍比疏勃豀擦拭陈奏齿牙馀论斥逐愁劳当头盗军大中至正鼎俎递迁讹言惑众坊额奉循怫戾遘愍乖讹管絃悍然厚此薄彼活现解惰敬谨鯨鬚进退韵鸡旗继养蹻勇钧容渴雨馈电昆仑墟来禽青李梿枷灵墟南岳夫人闹垓黏巴巴判明片酬铅垂线鞘靶儿三寸不烂之舌扫轨馺踏纱笼中人生致石齿私单死心眼颂台俗虑妄称五星联珠无着邮件限牒斜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