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例的意思、格例的详细解释
格例的解释
规则条例。 宋 陈亮 《与王季海丞相书》:“今一任回改官,於格例极易拈掇。丞相若拔擢而用之,必将有为报效者。”《元典章·吏部二·选格》:“ 至元 十九年十月,中书省来呈,定到 江 淮 官员格例,乞照验事都省,逐一定夺。”
词语分解
- 格的解释 格 é 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格子纸。方格儿布。 法式,标准:格局。格律。格式。格言。合格。资格。 表现出来的品质:格调。风格。人格。国格。性格。 阻碍,隔阂:格格不入。 击,打:格斗。格杀。 推究:格
- 例的解释 例 ì 可以做依据的事物:例证。例题。举例。例句。例如。 规定:例外(不按规定的,和一般情况不同的)。体例。凡例。条例。破例。发凡起例。 按规定的,照成规进行的:例会。例假。例行公事。 调查或统计时指
网络扩展解释
“格例”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根据语境和历史文献可分为以下两个层面:
1.基本含义:标准与榜样
- 核心解释:指符合规范、可被效仿的标准或榜样。这一用法源自《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中的典故,强调通过“仁德”行为树立典范。
- 使用场景: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成为道德、行为的标杆,例如:“他的正直堪称格例。”
2.引申含义:规则与条例
- 历史文献依据:在宋代及元代文献中,“格例”被明确解释为具体的法规或制度。如宋代陈亮《与王季海丞相书》提到官员任免的“格例”,元代《元典章》中记载了关于江淮官员选任的规则条例。
- 应用范围:常见于古代行政、法律领域,例如税收、官员选拔等制度性规定。
补充说明
- 词源拆解:“格”本义为树木长枝(《说文解字》),引申为法式、标准(如“合格”“格局”);“例”指可参照的规则或事例,二者结合强化了规范化的含义。
- 现代关联:虽不常用,但在讨论传统文化、历史制度时仍可能涉及这一词汇。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左传》《元典章》等文献原文,或权威字典如《汉语大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格例》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格例,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规范、范本、样式或者准则等。它常用于描述某种标准或规定,可以用来指导行为或判断事物是否符合规范。
拆分部首和笔画:
《格例》的拆分部首是“木”和“列”,它的总笔画数为12画。
来源:
《格例》这个词的来源较为复杂,它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周礼·春官掌乐》一书。这个词在古代经典文献和古代文言文中广泛使用,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繁体:
《格例》在繁体中的写法为「格例」,注重了每个字的书写规范和笔画结构。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的汉字书写中,格例的「格」字书写形式与现代稍有不同。它的上部分是一个长方形,下部分是两个独立的横笔,整体形成标准方块的样子。而「例」字则与现代书写形式相似,由左右两个独立的横笔组成。
例句:
1. 这是一个很好的格例,我们可以参考它来制定规章制度。
2. 他的行为违反了公司的格例,需要受到相应的处罚。
组词:
格例可以与其他词汇组合形成新的词语,如格局、例证、例外等。
近义词:
与“格例”相近义的词汇有规范、样本、模范等。
反义词:
与“格例”意义相反的词汇可以是违例、不合规等。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