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捆住手脚。形容胆子小,顾虑多。 毛6*泽6*东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法制要遵守。按照法律办事,不等于束手束脚。”《人民日报》1965.7.6:“如果因为有失败的可能,就束手束脚,这也不敢动,那也不敢弄,那就会永远落后。”亦作“ 束手缚脚 ”、“ 束手束足 ”。《何典》第八回:“ 冒失鬼 一味粗心浮气,目中无人,到处以强为胜,一遇 鬼谷先生 ,早已束手缚脚,有力无用处。” 艾芜 《百炼成钢》第二章:“就是该死的炉顶化了,限制了他,使他在调整煤气空气方面,简直束手束足,不敢随便动一下指头。”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束手束脚汉语 快速查询。
“束手束脚”是一个汉语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拼音:shù shǒu shù jiǎo
释义:原指捆住手脚,比喻做事时因顾虑过多而不敢放开手脚行动,形容胆子小、犹豫不决的状态。
该成语的现代用法最早见于毛泽东的讲话。他在《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按照法律办事,不等于束手束脚。”。这一表述强调了遵守规则与灵活行动之间的平衡。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的演变或更多例句,可参考汉典、百度百科等来源(如、6、10)。
《束手束脚》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被束缚、受限制,无法行动自由。这个成语的拆分部首是“木”和“手”,以及“月”和“足”,总共有8个笔画。
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绑缚犯人的手和脚,使其无法逃脱或活动自如。犯人被束手束脚后,就无法实施恶行或逃离,因而成为限制他人行动自由的象征。
在繁体中,这个成语的写法为「束手束足」。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束」的原始形状是「木」,表示木头,而「手」代表手的形状;而「足」的原始形状是「月」,表示脚的形状。
以下是一个例句:
他由于经济困难,被迫接受了一份棘手的工作,感觉仿佛被束手束脚,无法自拔。
这个成语可以组成其他词语,例如「束缚」、「束紧」、「手足无措」等。
近义词可以是「困扰」、「禁锢」,反义词可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案牍劳形豹鼠别浦采头差讹楚辞章句楚帆初日倒凤颠鸾刀子调卫东箱翻録蜚红肥腥刚果河歌诗河不出图火绵监言勦袭基价旌斿禁脔钧乐口调扣合劳臣临安留名礼正掳掇明颩颩绳绳牌军排长旁戾平民百姓樵牧衾裯清邃遒絶劝百讽一若其省元矢量时暑试映双璧双鬟通读同名推敌忘飡王典五尺舞曲崄要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