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rded Grain]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6月5、6或7日
指稻、麦之类有芒刺的谷物。《周礼·地官·稻人》:“泽草所生,种之芒种。” 郑玄 注:“泽草之所生,其地可种芒种。芒种,稻麦也。” 晋 郭璞 《江赋》:“播匪艺之芒种,挺自然之嘉蔬。”
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都在每年公历六月六日前后。《逸周书·时训》:“芒种之日,螳螂生。”《说郛》卷九引 宋 马永卿 《嬾真子录》:“所谓芒种五月节者,谓麦至是而始可收,稻过是而不可种。”《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他家只觉得忙过残冬,早到新春……纔过芒种,便是大秋。”参见“ 二十四节气 ”。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也是夏季第三个节气,在每年公历6月5日至7日交节。其名称含义和节气特点如下:
一、词义解析
二、物候特征
古人将芒种分为三候:
三、农事意义
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三夏"农忙期:
四、文化内涵
芒种被赋予"把握时机"的哲学意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芒种"原指"有芒之种谷可稼种",体现了古人观察自然规律指导农耕的智慧。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也是农历夏季的第九个节气。它表示“谷子芒熟而收割”。在华北地区,芒种一般落在6月6日或7日,而在南方地区则稍晚一些。
拆分部首和笔画:
芒(草木):部首艸(草) +3画
种(米、子):部首禾(禾谷)+4画
来源:
芒种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宗伯·牧官/A.D. 1102.10》中,原意是指“谷子芒熟而收割”的季节。后来,这个词渐渐被引申为节气名称。
繁体:
芒種(台湾、香港地区繁体字称呼)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芒种的写法有时候会有些变化,例如《说文解字》中记载的写法是“芒:禾秕也”。禾秕即稻子和谷子的外壳或秕皮。
例句:
今年的芒种时节是在6月7日。
组词:
芒果、芒果汁、芒刺在背、芒刺在身
近义词:
夏至、六月节
反义词:
大寒、小寒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