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方高兴;双方相悦。《庄子·人间世》:“夫传两喜两怒之言,天下之难者也。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凡溢之类妄,妄则其信之也莫,莫则传言者殃。” 王先谦 集解:“宜云两国君之喜怒。” 宋 苏辙 《论御试策题札子》之二:“臣闻两喜必有溢美之言,两怒必有溢恶之言,喜怒不忘於心,而以议天下之政,必有过甚而不平者。”
"两喜"的汉语词义解析
"两喜"属古汉语复合词,最早见于《庄子·人间世》:"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其核心语义指向双向情感状态引发的语言特征。该词在历代训诂体系中的释义具有三个维度:
一、词义溯源
《庄子集释》释为"双方皆怀悦豫之情"(中华书局,2018),强调互动主体共同的情感状态。清代王先谦《庄子集解》注:"两谓人我,喜谓好恶"(商务印书馆,2012),揭示该词包含主客体双向维度。
二、语义结构
三、语用特征
在《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语文出版社,2019)中,"两喜"被归入"关系范畴词",其语用功能包括:
四、典源例证
除《庄子》原典外,宋代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阐释:"两喜者,彼此相悦而忘形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此解被收入《十三经注疏》历代注释系统,形成稳定的释义传统。现代语义学研究指出,该词在当代可引申指"双向积极互动中的非理性因素"(《汉语历史语法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两喜”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双方高兴或双方相悦,常见于古典文献及诗词中。以下从不同角度解析该词:
基本释义
指双方共同处于喜悦状态,多用于描述人际交往或情感互动中的和谐。例如《庄子·人间世》提到“两喜必多溢美之言”,强调双方愉悦时易有过誉之辞。
古典文献与诗词应用
现代用法辨析
需注意与“双喜”(写作“囍”)区分,后者特指同时发生的两件喜事(如婚庆),而“两喜”更强调双方情感共鸣。此外,方言中“二喜”有贬义(如湖北方言指愚蠢),与“两喜”无关联。
“两喜”是描述双方情感和谐的古汉语词汇,多见于典籍与文学,使用时需结合语境避免歧义。
蹦蹦儿车搏抚不到家赤运锄鈎荡宥弹章倒春寒道途法政封界凤里封隧風棹粉闱福事含辛茹苦鹤雾鸿畴奬寄尖嘴薄舌教名集掇解骑鸡飞狗叫静愿筋皮久已举发空防酷用澜倒狸子轮台马骔面课靡币民族英雄牧宿泥鳅牛鞭遣词措意浅霜轻举远游柔和设言适长释家室人思摩琐姿陶侃之僻铁木停当通粗同考舞厅象约嫌唬小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