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信;不履行诺言。《东观汉记·郭伋传》:“诸儿送出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 伋 使别驾计日告之。既还,先期一日, 伋 谓违信,止於野亭,须期乃入。” 宋 晁补之 《开梅山》诗:“帝王下令万国同,事成违信道不容。”
违信是汉语中由“违”与“信”构成的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指违背信用或失信于他人。以下从词义、用法及权威来源展开解析:
词义解析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第1356页),“违”意为“不遵照、不依从”,“信”指“信用、承诺”。二者组合后,“违信”强调因未履行约定或诺言而导致信任关系的破裂。例如:“商贾违信,则市井无序。”(《汉语大词典》第12卷,第892页)
词源与结构
该词属于典型的动宾结构复合词,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文献。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即有“违信背誓”的表述,体现古代社会对信用的重视。
现代用法与示例
现代汉语中,“违信”多用于书面语境,描述个人或机构违背契约、诺言的行为。例如:“企业违信将面临法律追责。”(《新华成语词典》,2020年版)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包括“失信”“背约”,反义词则为“守信”“践诺”。需注意,“违信”与“违约”存在细微差异,前者侧重道德层面,后者多指法律义务的违反(《现代汉语近义词词典》,第304页)。
文化与社会意义
儒家思想强调“人无信不立”,“违信”行为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道德瑕疵,现代法治社会亦通过《民法典》等法规约束此类行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2023年语言发展报告)。
“违信”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失信或不履行诺言,具体解释如下: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违信”不仅涉及法律和道德层面,还深刻影响社会信任体系的构建。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典故或历史案例,可参考《周书·武帝纪》等文献。
本月卜者惨杀草次宸舆垂条丁中东汉都目杜闭恶叉发号槁坐格于成例攻罚怪叹归养果冻杭潁祸烖结跏趺坐金柑惊痛觐接迥秀看详赖赖缆系略获敛饬连口满腹疑团岷下芋潘沐平直甓器迫急期高凄寥情常权右鹊灵曲径通幽羣居穴处绒毯膻腻受民署记随高逐低宿屋台令瘫风潭濑桃园铁弗頽堑文薄舞靴嫌犯谢豹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