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连声。《豆棚闲话·虎丘山贾清客联盟》:“﹝ 老一 ﹞欢天喜地,拂尘看座,连口唤茶,一番热闹。” 惜红馆主 《续啼笑因缘》第八回:“又说日后来 杭 ,一定要来瞧瞧老身, 秀姑 连口答应。”
(2).一口接一口。 清 蒲松龄 《绰然堂会食赋》:“时而嘉旨偶多,一卷犹剩,虑已迟晚,恐人先竟,连口直吞,双睛斜瞪。”
“连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根据语境有所不同,主要分为以下两种解释:
形容连续说话的状态
指人说话流畅、不停顿,强调语言表达的连贯性。例如在夸赞他人能言善辩时,可形容为“连口的人”。这一用法常见于日常对话或文学描述,如《豆棚闲话》中“连口唤茶”,体现说话者的急切或热情。
描述连续动作(较少见)
在部分文学作品中,“连口”也可表示一口接一口的动作,如清代蒲松龄《绰然堂会食赋》中“连口直吞”,形容快速进食的状态。这类用法多出现在特定语境或古汉语表达中。
使用提示:第一种含义更为通用,适用于口语和书面语;第二种属于引申或文学化表达,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连口是一个成语,多指言辞连贯,流利顺口。它由两个部分组成:连和口。连由辶部和车部构成,表示一种移动的动作;口表示口腔,指言辞。连口的拼音是lián kǒu。
连字的部首是辶(辵),笔画数为4。口字的部首是口,笔画数为3。
连口最早出现在《礼记·礼运篇》中,本意是指儿童开始能够开口说话,后来引申为言辞流利顺畅。在现代汉语中,连口多用于形容言论或说话的流畅和连贯。
连口的繁体字为連口。
在古代,连口的写法有所变化。辶部通常写成⻍,口字通常写成囗。所以,连口在古代可以写成⻍囗。
1. 他的演讲流利而有说服力,真是连口了。
2. 小明念书非常好,读起来连口不断。
连珠(形容说话连贯不断)、连篇(形容文章连贯)、连年(连续多年)、连续(接连不断)。
口齿伶俐、滔滔不绝、巧舌如簧。
断句、语塞、结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