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憎恶貌。 唐 岑参 《感旧赋》:“上帝懵懵,莫知我寃;众人懀懀,不为我言。”
“懀懀”是一个汉语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拼音:wèi wèi
书写:懀 懀
基本含义:形容憎恶、厌恶的样子或神态。该词较为生僻,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更多出现在古籍或特定语境中。
由于搜索结果中仅提供了直接相关的信息,其他网页未涉及该词,因此解释主要基于权威来源的释义。如需更深入的用法或例句,建议查阅古代汉语词典或相关文献。
《懀懀》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心中不满、不平的样子,表示内心的不安和愤怒。
《懀懀》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心部和㫃部。心部表示与情感有关的事物,㫃部是一个偏旁,读音为jiǒng,没有具体的意义。
根据笔画来拆解,《懀懀》一共由22个笔画组成,其中心部占了10个笔画,㫃部占了12个笔画。
《懀懀》是一个古代汉字,来源于《说文解字》。古时的写法是「㫃毘」,延续至今,繁体字为「㫃」。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㫃」的上方是一个心部,下方是一个䖵部。䖵部的结构类似于一个人站在山坡上,表示心中有不平之气。
1.他面带懀懀之色,显然对这次的安排不满意。
2.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懀懀,似乎对他心生怨恨。
1.不懀:没有不满,心情平静。
2.懀怒:内心不满和愤怒。
3.懀懑:心中不安和怨恨的状态。
1.愤怒:心中充满愤慨和不满。
2.不满:对某事不满意,心情不愉快。
3.怨恨:对他人心生不满和怀恨。
1.满意:对某事感到满足和满意。
2.宽慰:心情平静和安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