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贼的意思、险贼的详细解释
险贼的解释
阴险奸诈。《荀子·修身》:“加惕悍而不顺,险贼而不弟焉,则可谓不详少者矣。”《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建中靖6*国元年》:“ 卞 阴狡险贼,恶机滔天。” 清 戴名世 《<庆历文读本>序》:“而好高者又钩奇索隐,失之於怪迂险贼而不可以训。”
词语分解
- 险的解释 险 (險) ǎ 可能遭受的灾难:危险。风险。冒险。探险。保险。铤而走险。 可能发生灾难的:险象。险情。险境。险峰。险恶。 要隘,不易通过的地方:险隘。险厄。险固。天险。 存心狠毒:险毒。阴险。 几乎,差一点:险胜。险些。 夷 笔画数:; 部首:阝; 笔顺编号:
- 贼的解释 贼 (賊) é 偷东西的人,盗匪:贼人。盗贼。贼赃。贼窝。 对人民有危害的人:国6*贼。民贼。工贼。贼寇。蟊贼。 害,伤害:戕贼。“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邪的,不正派的:贼心不死。 狡猾:贼溜溜。 副词,很:贼冷。贼亮。贼横(坣 )。 笔画数:; 部首:贝;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险贼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险贼”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但在古代文献中具有明确含义。其核心释义为阴险狡诈,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义分解与构词逻辑
- “险”:本义指地势险要(如《说文解字》:“险,阻难也”),引申为阴险、狠毒。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注:“险,恶也”,形容人心险恶。
- “贼”:古义指伤害、残害(如《说文解字》:“贼,败也”),后衍生为奸诈、邪恶之意。如《尚书·舜典》:“寇贼奸宄”,孔传:“杀人曰贼”。
二字复合后,“险贼”强调内在心术不正且手段诡诈的特质,属并列式复合词。
二、权威词典释义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明确收录“险贼”词条,释为:“阴险狡诈。” 例证引清代黄宗羲《明儒学案》:“其言险贼,心术可知。”
- 《辞源》(第三版)
释义:“奸险邪恶。” 并指出其多见于批判性语境,如形容小人行径。
三、古籍文献用例佐证
四、语义演变与现代关联
该词虽罕用于现代口语,但衍生概念仍存:
- “险恶”(如“用心险恶”)保留“险”的阴毒义;
- “贼心”(如“贼心不死”)延续“贼”的奸诈义,二者共同构成“险贼”的语义基因。
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1卷752页。
-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第3456页。
- 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三下,中华书局校注本。
网络扩展解释
“险贼”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人的品性或行为特征,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险贼(拼音:xiǎn zéi)指阴险奸诈,强调为人狡猾、心术不正,常带有不择手段达成目的的特征。
二、字义分解
- 险(xiǎn):
- 本义为地势险恶,引申为“阴险”“危险”,如《荀子》中“险贼而不弟”即用此意。
- 贼(zéi):
- 原指偷盗者,后扩展为“奸诈”“邪恶”,如《续资治通鉴》中“卞阴狡险贼”即形容奸恶之人。
三、文献出处
该词多见于古籍,例如:
- 《荀子·修身》:“加惕悍而不顺,险贼而不弟焉,则可谓不详少者矣。”
- 清代戴名世《<庆历文读本>序》:“好高者钩奇索隐,失之于怪迂险贼。”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狡诈、奸诈、险恶、猾滑
- 反义词:忠诚、正直、坦荡、诚实
五、使用示例
- 古籍例句:“曲堤虽险贼何益,但有宋公自屏迹。”(民谣引用)
- 现代用法:多用于书面或批判性语境,如“此人行事险贼,不可深交”。
“险贼”属贬义词,需结合语境使用。其核心含义为“阴险奸诈”,常见于古典文献及对人性负面特质的描述。更多古籍例证可参考《荀子》《续资治通鉴》等。
别人正在浏览...
暗笋柏实扳翻邦交颁赉惭幸操柯诚真床敷辞爵道牙低物饿馁二胜匪什封押妢胡禾卉荒莱黄溪悔过自新剿办截齐进火禁穴机速埳轲客串扣头琅函揽辔澄清老年间冷盘乐职联曹魔天磨形炼性内力作用能许烹宰偏察疋丢扑答屏帐批倾铺滕荞巴清供上溜头苫块烧高香失精落彩事无常师食租衣税送戏贪货檀奴田生调适文君早寡相得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