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 晋 南北朝 当位高权重之大臣出征时,往住加以“假黄钺”的称号,即代表皇帝亲征的意思。《周书·静帝纪》:“上柱国、 扬州 总管、 随国公 杨坚 为假黄鉞、左大丞相。”《资治通鉴·晋武帝咸宁五年》:“冬十一月,大举伐 吴 ……命 贾充 为使持节、假黄鉞、大都督,以冠军将军 杨济 副之。” 胡三省 注:“黄鉞,天子之器,非人臣所得专用,故曰假。”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南史一》:“ 晋 宋 之制,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假黄鉞则可专戮节将矣。”后亦省作“ 假鉞 ”。 宋 陆游 《上殿札子二》:“一旦或有非常,陛下择羣臣,使之假鉞而董二军。”
“假黄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授予重臣的一种特殊称号,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政治象征意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核心含义
“假黄钺”指皇帝将象征最高军事权威的“黄钺”暂时授予出征大臣,使其代表皇帝亲征。黄钺是以黄金装饰的斧钺,原为帝王仪仗专用,大臣使用时需加“假”(代理)字,表示权力源自皇帝授权。
历史背景与用途
权力象征与限制
实例与文献记载
“假黄钺”是皇权与军权结合的产物,既强化将领权威,又通过“假”字强调皇权不可僭越。更多历史案例可参考《周书》《资治通鉴》等文献。
《假黄钺》这个词指的是一种表面上看起来像黄钺(古代官员常戴的一种罗圈帽子)的物品,但实际上却是伪造的,质量和价值都远不如真正的黄钺。这个词常用来形容外表看起来很像,但质量或价值低劣的东西。
假(亻+叚):部首为人,共6个笔画。
黄(黄+9个横折):部首为黑,共11个笔画。
钺(钅+月+刂):部首为金,共10个笔画。
《假黄钺》这个词源自古代官员常带的黄钺,黄钺是古代************官员身份的象征,代表着权力与尊贵。后来,人们开始制造假黄钺,以低质量材料冒充真品,从而出现了“假黄钺”这个词汇。
《假黄钺》这个词的繁体字为「假黃鉞」。
古时候,假黄钺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略有不同,具体写法需要参考古代文献和古代字典。
1. 他花了很多钱买了一个假黄钺,结果被骗了。
2. 这个商品打着名牌的旗号,但质量却像假黄钺一样差劲。
3. 我收藏了一把真黄钺和一把假黄钺,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之间的差别。
1. 纸老虎:指表面上强大可怕,实际上虚弱可欺的事物或人。
2. 假货:指伪造、仿冒的货物。
3. 真金不怕火炼:形容真正的东西经得起各种考验。
真黄钺
真品
正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