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赏俘的意思、赏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赏俘的解释

因俘获之功而所得的赏赐。《资治通鉴·梁敬帝太平元年》:“戊午,大赦。己未,解严。军士以赏俘贸酒,一人裁得一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赏俘”是汉语中具有历史语义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为“对战俘进行奖赏或赦免”。从词源构成来看,“赏”指代物质或荣誉的赐予,“俘”则特指战争中被俘获的敌对方人员,合称后多用于古代军事文献,体现着特殊的战争伦理观。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的应用包含两个维度:其一指将领对战俘进行财物犒赏以招降纳叛,如《宋史·兵志》记载将领“赏俘以帛,收其骁勇”;其二指君主对战俘群体实施赦免政策,如《资治通鉴》所述“凡降卒三千,尽赏俘归田”。这种双重内涵折射出中国古代“恩威并施”的军事管理智慧。

从文化语言学角度分析,“赏俘”现象与儒家“仁政”思想存在关联。《礼记·王制》提出“获非其士,不祭;俘不服,不献”的原则,表明古代对战俘处置存在道德约束。这种文化认知在《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的“待俘以礼”记载中得以印证,形成“武德”体系的重要组成。

需要注意的是,“赏俘”作为历史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鲜少使用,其语义场被“战俘待遇”“俘虏政策”等现代术语替代。但在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制度、战争伦理等领域,该词仍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赏俘”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hǎng fú,其核心含义是因俘获敌人或战利品而获得的赏赐。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二、延伸解析

  1. 历史背景
    该词源于古代军事制度,强调对作战有功者的物质奖励,体现“论功行赏”的传统。
  2. 现代用法
    可引申为对重大成就的褒奖,但需注意其军事色彩较浓,日常使用较少。

三、常见疑问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资治通鉴》原文或权威汉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凹榻百宝囊飑云才畯裁正畴代炊骨锤击多音节词访投敷兴感光梗沮鬼卒捍制华问互助社叫魂接脚解人颐解纻进本近垧稷契九戎籍誉极智穷思捐金君子卫磕诈老兄骊马霖漉流潢六天六月飞霜乱放毛遂堕井马使懵懵孟夏内逆饶忧蠕簇三寸气生资沈井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时誉水貂殊述私生子岁遗推激瓦碴儿王烈望鱼窝缩汙痕小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