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避暑。《新唐书·张说传》:“后逭暑 三阳宫 ,汔秋未还。” 清 王韬 《游晃日乘序》:“时方盛夏,谋逭暑所。” 柳亚子 《浙游杂诗》:“逭暑莲邦昔未曾,乘风破浪我何能。”
“逭暑”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huàn shǔ,其核心含义为避暑,指通过迁移环境或采取其他方式躲避炎热天气。
字义拆分
文献例证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次出现,例如:
现代关联
虽为古语,但与现代“避暑”行为本质相通,如夏季前往清凉地区或使用降温措施(如提到的中暑缓解方法,可视为逭暑的延伸实践)。
“逭暑”强调主动规避炎热,既有历史场景的应用,也与现代防暑降温行为一脉相承。
逭暑(huàn shǔ)是一个汉字词,由“逭”和“暑”两个字组成。
“逭”是由“辶”作为部首,表示“走”的意思,它的笔画数为7。
“暑”是由“日”作为部首,表示“夏天”的意思,它的笔画数为12。
逭暑一词来源于古代文献,最早出现在《周礼·冕服》一书中。它的意思是“度过炎热的夏天,摆脱夏季高温的困扰”。逭指度过,暑指夏天的高温。
逭暑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逭暑」。
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有所差异,逭暑在古时候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不过很遗憾没有具体的资料提供详细信息。
1. 每年夏天我都不出门,逭暑在家里。
2. 去海边度假是逭暑的好方法。
逭时(度过时光)、逭避(躲避)。
度夏、解暑。
受暑、受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