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箔的意思、蚕箔的详细解释
蚕箔的解释
[a bamboo (or reed) tray for raising silkworms] 养蚕用的平底竹编器具
详细解释
亦作“ 蚕薄 ”。一种以竹篾或苇子等编成的养蚕器具。 唐 陆龟蒙 《崦里》诗:“处处倚蚕箔,家家下鱼筌。” 宋 梅尧臣 有《和孙端叟蚕具·蚕薄》诗。 明 唐寅 《长拍·春情》曲:“蚕箔吐新丝,一似我柔肠万千愁思。”
词语分解
- 蚕的解释 蚕 (蠶) á 昆虫,有“家蚕”和“柞(?)蚕”,通常指“家蚕”,吃桑叶,吐丝做茧。丝可织绸缎。“柞蚕”吃柞树叶,丝可织茧绸:蚕丝。蚕茧。蚕食。蚕宝宝(蚕的爱称)。 笔画数:; 部首:虫; 笔顺编号
- 箔的解释 箔 ó 用苇子、秫秸等做成的帘子:苇箔。席箔。 养蚕的器具,多用竹制成,像筛子或席子。亦称“蚕帘”。 金属薄片:金箔。铜箔。 敷上金属薄片或粉末的纸,祭祀时当作阴间纸钱烧化:锡箔。 笔画数:; 部首
网络扩展解释
蚕箔是传统养蚕工具,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蚕箔(又称“蚕薄”)是以竹篾、萑苇或细竹编织而成的平底器具,主要用于放置桑叶供蚕虫进食及结茧。其形状多为圆形或长方形,具有透气性好的特点。
二、结构与功能
- 典型尺寸:高约1.5米,宽约1米,分层设置网状空间;
- 使用场景:蚕虫在箔上完成吐丝结茧过程,每个蚕箔可产出约5.5斤蚕茧;
- 材质优势:竹编结构既保证承重能力,又便于通风防潮。
三、历史文献记载
• 唐代陆龟蒙《崦里》提及“处处倚蚕箔”;
• 明代唐寅《长拍·春情》描述“蚕箔吐新丝”;
• 宋代梅尧臣有专述蚕具的诗作。
注:该器具现仍在中国部分传统养蚕地区使用,更多古代用法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网络扩展解释二
蚕箔(cán bó)是一个中文词汇,指的是蚕茧上的蜕变箔。该词汇的部首为虫字旁,其中部首“虫”表示与虫有关。蚕箔的笔画总计为11画。
关于蚕箔的来源,它最早是由蚕还未蜕变时萦绕在蚕茧上的丝线演变而来。在农耕社会中,人们通过蚕茧的蜕变过程观察出了蚕箔,并将其用于纺织品等方面。
蚕箔一词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和简体一样,都是“蚕箔”。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变化,但对于蚕箔一词而言,考究其古时写法并不常见。所以在古代的汉字书写中,蚕箔的写法可能与现代写法一致。
蚕箔的例句如下:
- 她将蚕箔搀杂在织物中,增加了材料的光泽。
- 我们可以从处理蚕箔的工艺中,了解到古人的智慧和技巧。
蚕箔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可能较少,由于它是一个固定词组,所以具体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需要更多的文本背景才能确定。
别人正在浏览...
白帝半霎豹文鞯参检吃个虱子留只脚宠爵炊养刺彪窜迹电影放映机关白观摩归鹤杭育黑丑厚货蕙色监德讲欢匠作洊岁叫噉嗟哉旧唱垦除老背晦例会灵席李土鼓楼雉曼志髦马马薤美人胎子墨版南北路南山三壮士宁心旁睨抛丸朋知僻地频度前秋奇斤亲校群氓散言碎语上古神农社折意兽子属姓讼牍韬光敛迹歪嘴和尚万恨千愁晚造尾生抱柱啸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