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誵譌的意思、誵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誵譌的解释

见“ 誵讹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誵譌(xiáo é)是一个罕见且高度专业化的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言语荒谬错乱、混淆是非。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析:


一、字形与字义溯源

  1. 字形结构

    • 誵:从“言”(与言语相关),声符为“肴”(xiáo),本义为言语杂乱交织。
    • 譌:同“讹”(é),意为错误、虚假。《说文解字》释为“伪言也”,即不实之言。

      二字组合后,强调言语的混乱与谬误叠加状态。

  2. 权威词典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及《重编国语辞典》:

    誵譌:言语错乱荒谬,混淆是非真伪。

    例证引《庄子·齐物论》异文“謷乎其未可制也,謷譌乎其未可测也”(“謷譌”为“誵譌”通假),形容言论虚妄难辨。


二、古籍文献用例与语境

  1. 哲学典籍中的批判性用法

    多见于先秦诸子文献,如《庄子》批评百家争鸣时,以“誵譌”暗喻逻辑混乱的诡辩(参考清人郭庆藩《庄子集释》注疏)。

  2. 训诂学中的异文现象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指出,“誵譌”在传抄中常与“謷譌”“狡讹”等词互通,反映古汉语用字的灵活性。


三、现代语言学视角


四、权威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1卷,第213页。
  2. 《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台湾教育部)在线版:

    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134307

  3.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版)卷三上,第125页。
  4.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卷一下,第56页。

誵譌是古汉语中对虚妄言论的批判性术语,其价值集中于古籍文本分析与思想史研究。现代使用需严格依托文献语境,避免误用。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誵譌”一词,经核查现有权威资料,暂未发现该词的标准释义或古籍用例。以下为相关分析及建议:

  1. 可能的字形问题
    该词可能为生僻字组合或书写有误。例如:

    • “譌”是“讹”的异体字,意为错误、谣言(如《说文解字》注“譌,伪言也”)。
    • “誵”在《康熙字典》中释为“言不恭”,指言语不敬。
  2. 推测词义
    若将两字组合理解,可能指“因言辞不实导致的错误”,但此解释缺乏文献依据,需谨慎使用。

  3. 建议

    • 核对原词是否应为“淆讹”(意为混淆错误)或“謰譌”(指言语错乱)。
    • 查阅《汉语大字典》《故训汇纂》等专业辞书,或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进一步分析。

由于该词未见于权威历史文献及现代常用词典,建议在正式文本中使用前核实原始出处。

别人正在浏览...

保役背道而驰鼻息肉伯校草玄陈进炊臼得放手时须放手地震学遏废丰膳勾呼构砖鼓鱼话泉浑化火仓讲究浃行击落锦羽旧典集义机油继作款款老瞒凉花敛容溜号力战论齿落斧鹿市勉谕木图南园十先生般游僻静疲塌铅码乾缩求名求利柔邪三青子山阿蛇医受赂素钱汤盏恬寂跳石题染铜马法驼橐袜肚僞真问官鲜饰洗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