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riod of the day from 1 p.m. to 3 p.m.] 指下午一点至三点钟
未刻迅雷甚雨。——《广东军务记》
"未刻"是古代计时系统中对特定时段的表述,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时间划分依据 未刻指地支计时法中"未时"的细分时段。古代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时辰,未时对应现代时间的13:00-15:00(据《汉语大词典》)。每个时辰再分八刻,每刻约合现代15分钟,故"未刻"特指未时范围内的具体刻数,如未初刻(13:00-13:15)、未二刻(13:15-13:30)等。
二、文献应用实例 该表述常见于古代天文记录与历史文献,如《清史稿·天文志》记载:"日食于未刻三刻,京师见之"。明清时期官方文书中,常见"未初刻""未正刻"等精确表述(参考《中国历史纪年表》修订版)。
三、计时体系演变 未刻计时依托于圭表、日晷等仪器,随着铜壶滴漏技术的普及,宋代开始形成完整的分刻制度。明代《新仪象法要》详述了昼夜百刻制与十二时辰制的换算关系,确立未时包含八刻的规范体系(据《中国古代科技史》)。
“未刻”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但需结合权威来源进行区分:
拼音:wèi kè
注音:ㄨㄟˋ ㄎㄜˋ
基本含义:指中国传统计时中的未时,对应现代时间的下午1点至3点。
出处:该用法可见于古籍文献,如《广东军务记》中记载“未刻迅雷甚雨”。
结构解析:“未”为地支第八位,对应十二时辰中的未时;“刻”为古代计时单位(一昼夜共100刻,后改为96刻),此处指时段划分。
基本含义:表示“未刻意”,即行为或言论未经特意设计,带有自然、随性之意。
结构解析:由“未”(没有)和“刻意”(故意为之)组合而成。
注意:此释义仅个别词典收录(如查字典),多数权威来源未提及,可能属于边缘化解释或现代引申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白鹇班师豹祠博见补进不熟材实畅草场院尺幅千里俦儗地圆说对外间接投资蹲坑方垂负才任气覆审附赘悬肬该当干烦歌伎革天冠笄桂酒椒浆猴子浑不比降鉴剪路践修缉林林锦缆救苦斋攫拏君寀愧羞拉长满腔热情怒忿评赏前日群动散儒骚场骚臭深沟高垒拾陈蹈故试衔史鱼秉直霜崖孙悟空调风贴怪投体脱贯图议顽鲁帷灯箧剑委署相符详视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