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攫挐 ”。1.以爪相持。《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奔虎攫挐以梁倚,仡奋舋而轩鬐。”挐,一本作“ 拏 ”。 吕延济 注:“攫,举爪也;拏,以手持也。若举爪持梁以相倚也。” 宋 洪迈 《夷坚丁志·田道人》:“於稜叶三四尺下得磐石,嶙峋嵌空,纵广数尺,若爪所攫拏而穿者。”
(2).猎取;捕捉。 唐 柳宗元 《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诗:“屋鼠从穿穴,林狙任攫拏。” 清 唐孙华 《猛虎行》:“白昼频看恣攫挐,岂惟月黑忧搪突。”
(3).争夺。 汉 扬雄 《解嘲》:“攫拏者亡;默默者存。”《汉书·扬雄传下》作“攫挐”。 唐 李德裕 《论侍讲奏孔子门徒事状》:“今侍讲欲以奔走权势之徒,攫拏名利之辈,比方 孔 门上哲,实罔圣听。”
(4).张牙舞爪。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十:“隐隐见虬龙攫拏以去。” 清 归庄 《题福源寺罗汉松》诗:“大十二围高难度,攫拏天际如虬龙。” 清 龚自珍 《能令公少年行》:“名惊四海如云龙,攫拏不定光影同。”
“攫拏”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复合动词,读音为jué ná。该词由“攫”(抓取)与“拏”(同“拿”,持取)两个语素构成,其核心语义为强力夺取、抓取或争抢,常用于描述带有攻击性、迅猛或激烈的动作行为。根据权威辞书及文献记载,其具体含义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攫拏”最初用于描述动物或人以强力夺取的动作。例如《汉书·扬雄传》记载“攫拏者亡”,指通过暴力掠夺的行为终将招致灭亡。宋代文献《云笈七签》亦用“虎豹攫拏”形容猛兽捕食的凶猛姿态。
该词在历史文献中常被引申为对权力、资源的激烈争夺。如《庄子·外物》中以“神龙攫拏”比喻政治斗争中的倾轧现象。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进一步指出,“凡争财、争地、争名,皆可谓之攫拏”,强调其社会层面的竞争属性。
在文学创作中,“攫拏”被用于刻画自然景物或艺术作品的凌厉气势。唐代韩愈《南山诗》中“力攫拏”形容山势险峻如猛兽张爪;明代《徐霞客游记》则以“乱石攫拏”描绘喀斯特地貌的嶙峋怪石。
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攫拏”在近现代汉语中逐渐被“攫取”“抢夺”等白话词汇替代,现多出现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带有鲜明的古典修辞色彩。
“攫拏”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有以下四个主要义项,其解释及出处如下:
以爪相持
指用爪抓握或持取物体。例如《鲁灵光殿赋》中“奔虎攫拏以梁倚”,描述老虎举爪抓握梁木的姿态。宋代洪迈的《夷坚丁志·田道人》也以“若爪所攫拏”形容石头被爪力穿透的痕迹。
猎取、捕捉
引申为猎捕动物或捕捉目标。柳宗元在诗中以“林狙任攫拏”描写猎手捕捉林中猴子的场景;清代唐孙华的《猛虎行》用“恣攫拏”表现猛兽肆意捕猎的状态。
争夺
强调争夺利益或权力。汉代扬雄《解嘲》提出“攫拏者亡”,比喻强取豪夺者终将失败;唐代李德裕批判官场“攫拏名利之辈”,讽刺争权夺利之人。
张牙舞爪
形容凶恶嚣张的姿态,常见于文学描写。如吕延济注《鲁灵光殿赋》时,以“举爪持梁”解释“攫拏”的动态意象。
补充说明:
白单衣北斗贲贲笔大如椽测字城头子路称显愁蹙呲打聪明才智徂徕大祲弹泪道貎俨然刀人登蹑电闼逗气端午节二乔放声府藏构连祼鬯轨轨寒瘠呴喻花锦世界加急金疮精列霁月寄杖俊桀旷若发蒙良实辽窅懔惧溜圆駡讥墨鱼墓邻派别滂沲掐牙青攒寝停碁枰秋分三三两两杀头生态系统尸陀林眴目俗习沓蔼王路四门尾狐五就鞋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