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霸府的意思、霸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霸府的解释

(1).指 晋 、 南北朝 和 五代 时势力强大,终成王业的藩王或藩臣的府署。《晋书·孔愉丁潭等传论》:“咸以篠簜之材,邀缔构之运,策名霸府,骋足高衢。”《梁书·臧盾传》:“ 高祖 平京邑,霸府建,引为驃骑刑狱参军。”《旧五代史·梁书·末帝纪上》:“重念 太祖皇帝 ,尝开霸府,有事四方。”

(2).借指藩王或藩臣。《北齐书·崔季舒传》:“虽迹在 魏 朝,而心归霸府,密谋大计,皆得预闻。”参见“ 开府 ”。

(3).指 日本 明治 维新前实际掌握政权的藩臣。 章炳麟 《訄书前录·客帝匡谬》:“而二千年之以帝王自号者,特犹 周 之 桓 文 , 日本 之霸府也。” 姚锡光 《东方兵事纪略·衅始篇》:“十月,其霸府 德川庆喜 归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霸府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实际掌控国家大权、凌驾于名义上的中央政府(如朝廷)之上的权臣府署或军事机构。它并非正式的中央政府,却行使着最高统治权,是特定历史时期(尤其是分裂动荡年代)权力结构异化的产物。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背景与特征进行详细解释:


一、词典释义

  1. 本义:指权臣建立的、实际操控国家政令的府署机构。其虽名义上臣属于朝廷(如皇帝),但实际掌握着官员任免、军事指挥、政令颁布等核心权力,朝廷反而形同虚设。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指魏晋南北朝时期控制朝政的权臣府署。”

    《辞源》补充:“霸府犹言藩邸,谓藩王所居之府。后亦称掌握实权之大臣的府署。”

  2. 引申义:泛指任何架空中央政权、实际掌控国家命脉的地方性或军事化权力中心。

    如《中国历史大辞典》指出:“后世亦用以喻指割据一方、挟制中央的军政势力中心。”


二、历史背景与典型特征

霸府现象集中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源于皇权衰微、军阀割据的社会背景。其核心特征包括:

  1. 权力二元化:

    名义上存在以皇帝为象征的朝廷,但实际决策权、军权及人事权均集中于霸府。例如:

    • 曹操丞相府(东汉末):以“汉丞相”之名控制朝廷,开霸府先河 。
    • 东晋桓温都督府:掌控长江上游兵权,威逼建康朝廷 。
  2. 职能完备性:

    霸府设有仿照朝廷的官僚系统(如长史、参军、司马等职),形成独立的行政、军事与司法体系,可绕过朝廷直接发号施令 。

  3. 过渡性政权性质:

    霸府常成为权臣篡位的前奏。如北周宇文泰的“关陇霸府”最终演变为隋朝基业;南朝刘裕亦通过霸府取代东晋建立刘宋 。


三、文化引申与后世影响

后世将“霸府”引申为任何架空正统权威的实权中心,其概念亦影响文学创作。如: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
  3. 《中国历史大辞典·魏晋南北朝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
  4. 白寿彝《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霸府”是一个历史术语,在不同语境中有多层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指晋朝、南北朝及五代十国时期势力强大的藩王或权臣建立的府署。这些府署实际掌握军政大权,最终可能取代原有政权。例如:

二、扩展含义

  1. 借指权臣或藩王本身
    如《北齐书》描述崔季舒“虽迹在魏朝,而心归霸府”,指其效忠于实际掌权的藩王高欢。
  2. 日本历史中的特殊用法
    特指明治维新前实际掌握政权的藩臣势力,例如江户时代的德川幕府。

三、历史背景

霸府的形成多因中央政权衰落,地方或权臣通过军事、政治手段积累实力。例如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萧衍在称帝前即以“霸府”名义掌控朝政。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代中国及日本的历史用例,主要参考高权威来源的释义和文献记载。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可查阅《晋书》《北齐书》等史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暗春悲黄犬奔激本名变侮逼凌才辨察见渊鱼常赁朝命城雉尘秽冲位吹哨崔四入打请饤斗诋擿敦敏风旋赋论罦罬高射炮个旧市拱绕瑰瑰赖赖鬼咤狼嚎何足挂齿黄荻湖滨麾幢斛子殭尸救难解危科班出身楞伽子撩洗礼神柳棉隆丰梅花菊梦梓齧臂盟蓬荜生光拼花地板弃恶确苦弱懦颯拉召父杜母市德时菑思榦四教鼗铎跳掷铁钎头緑晚饭乡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