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ke blind men trying to size up the elephant—take a part for the whole] 佛教故事:有几个瞎子摸一只象,有的摸到象腿,就说大象像柱子,有的摸到尾巴,就说大象像一条蛇,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比喻看问题不全面,以偏概全
于是所见的人或事,就如盲人摸象,摸着了脚,即以为象的样子像柱子。——鲁迅《这也是生活》
《大般涅槃经》三二:“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牀,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后以“盲人摸象”比喻看问题以偏概全。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 孙愐 不知翻经切纬之意,广收杂物,金矢一囊,四呼如盲人摸象,仅得一肢,以为全体,而所得者是真非贋。”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跋》:“故今欲综合全史,而有所陈述,必如盲人摸象,不得其全也。”
“盲人摸象”的详细解释如下:
拼音:máng rén mō xiàng
结构:主谓式成语,含贬义,比喻仅凭片面认知就对整体妄下结论。
源自佛经故事,最早见于《大般涅槃经》和《六度集经》。传说古印度国王让盲人触摸大象,众人因摸到不同部位(如牙、耳、尾等)而争论象的形状,分别形容为“萝卜根”“簸箕”“绳子”等。宋代《景德传灯录》也记载类似故事,强调片面认知的局限性。
讽刺对事物缺乏全面了解,仅以局部经验或片面信息推断整体,导致错误结论。鲁迅曾以此批评“以偏概全”的现象。
提示:需全面了解事物时,可参考多来源信息,避免“盲人摸象”式的误判。
《盲人摸象》是一个比喻性的成语,用来形容人们对事物的片面、主观认知而无法全面了解事物的真相与本质。
《盲人摸象》共有4个字,分别是盲、人、摸、象。
盲的拆分部首是目,笔画数为8画。
人的拆分部首是亻,笔画数为2画。
摸的拆分部首是手,笔画数为12画。
象的拆分部首是⺧,笔画数为10画。
《盲人摸象》的典故来自于古代印度的寓言故事。故事中,一群盲人摸象,每个人只能摸到大象身体的一部分,例如一只腿、一只耳朵等等。由于每个人只了解到一小部分,无法体验到整体,最后大家各自发表出不同的看法,产生了误解与争论。
《盲人摸象》的繁体字为「盲人摸象」,与简体字写法相同。
古代汉字对《盲人摸象》的书写方式与现代基本相同,没有明显的差异。
他对这个问题的认知就像盲人摸象,只了解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盲目、认知、片面、主观、了解、真相、本质
瞎子摸象、局部看事、见树不见林
全面了解、公正评判、真知灼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