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e accretion] 长年累积不化的冰
(1).指北方。《淮南子·墬形训》:“八殥之外,而有八紘,亦方千里……北方曰积冰,曰委羽。” 高诱 注:“北方寒冰所积,因以为名。”
(2).指历久不融的冰。 元 袁桷 《枪竿岭》诗:“白云乱石齿,青峰转帘脚;积冰太古阴,出矿无底壑。”
“积冰”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解析:
基本定义
指长年累积不化的冰,常见于寒冷地区或高海拔山区。该词在古籍中多用于描述北方寒冷气候下形成的持久性冰层,例如元袁桷诗句“积冰太古阴”即通过“太古”强调冰层年代久远。
地理代称
因北方严寒环境特征,《淮南子·墬形训》记载:“北方曰积冰,曰委羽”,此处“积冰”成为北方的代称。高诱注解进一步说明其命名逻辑:“北方寒冰所积,因以为名”。这种用法属于古代地理方位文化隐喻。
现代延伸含义
在气象学中可指降水或雾滴接触低温物体后冻结的现象,如飞机机翼积冰等场景。此释义更偏向科学术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补充说明:该词现代日常使用较少,多见于文献、诗歌或专业领域。如需进一步了解气象学中的积冰形成机制,建议查阅专业气象资料。
积冰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部分组成:积和冰。
积是一个汉字部首,发音为ji,表示堆积、聚集的意思。
冰是一个汉字部首,发音为bīng,表示由水凝结而成的固态物质。
积冰这个词来源于汉语,常用于描述在寒冷天气条件下水分凝结成冰所形成的现象。
在繁体字中,积冰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积冰的写法与现代写法相似。
以下是积冰的一些例句:
1. 冬天来了,夜里的车窗上都结满了积冰。
2. 炎热的夏天,冷饮摊上的冰块很快就变成了积冰。
组词:积雪、积水、积压。
近义词:冰冻、结冰。
反义词:融化、融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