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d shading around an object in a painting to make it stand out] 烘托点染
烘染者也。——蔡元培《图画》
(1).指国画设色的技法。用水墨或色彩涂抹画面,使阴阳相衬,浓淡得宜。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遣·列朝·宣宗御笔》:“烘染设色,直追 宋 人。”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三·御画牛》:“意态生动,笔墨烘染所不能到。” 王颂余 《中国画技法述要·染法》:“烘染是一支蘸有墨或色的笔,涂在需要浓重的部分,随以另一支含着清水的笔,向需要浅的部分润开,使这块墨或色随笔的走向由深而浅,逐渐消失,或与另外颜色相融接。”
(2).衬托渲染;装点,点缀。《红楼梦》第三八回:“ 探春 又道:‘到底要算 蘅芜君 沉着:秋无跡,梦有知,把个忆字竟烘染出来了。’”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第四篇第八章:“私请 滇 军……助长公口,其初不过为请兵烘染。” 杨朔 《秋风萧瑟》:“那块写着‘天下第一关’著名的横匾就挂在箭楼高头,每个字都比笸箩还大,把这座关塞烘染得越发雄壮。”
“烘染”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使用场景不同有所差异,主要涉及绘画技法和文学表现两方面。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面意义
由“烘”(用火烘烤)和“染”(用染料着色)组成,原指通过加工使物品更鲜艳或美观。
引申意义
泛指通过衬托、渲染等手法增强主体表现力,常见于艺术创作和文学描写。
技法特点
在国画中,烘染是用墨或色彩在画面局部涂抹,再以清水笔晕染,形成由深到浅的渐变效果,用于突出主体或营造氛围。
操作步骤
文学表现
指通过细节描写或环境渲染强化主题,例如《红楼梦》中通过诗句“秋无迹,梦有知”烘托追忆之情。
日常使用
常用于形容对事件、场景的夸张描述,如“他讲述时加入许多烘染之词,使故事更生动”。
“烘染”既是一种传统绘画技法,也是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核心在于通过对比或渲染突出主体。如需进一步了解绘画实操,可参考国画教程。
《烘染》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用火烘焙或用染料进行染色。这个词常常用来形容通过加热或着色改变物体的颜色或性质。
《烘染》由两个部首组成:火部和木部。火部位于左边,表示与火相关的含义;木部位于右边,表示与木材相关的含义。
根据《新华字典》的记录,它的总笔画数为12画。
《烘染》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盗跖》这篇古代文献中。在此文中,它用来形容用火烘干屋子里的木材。
《烘染》的繁体字为「烘染」,保留了原字的结构,只是书写方式略有差异。
在古代,「烘染」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略有不同。古时候「烘」字的写法可能是「炗」,意思是火星正向上冲光;「染」字可能是「染」,表示用自然染料上色。
以下是几个使用「烘染」一词的例句:
1. 燃起炉火,将木材放在炉中进行烘染。
2. 这个厂家使用纯天然染料来进行布料的烘染。
3. 他的艺术作品展现了大自然的烘染过程。
与「烘染」相关的一些组词有:
1. 烘焙:用火烤熟食物或加热物体。
2. 染色:用染料改变物体的颜色。
3. 烘烤:利用热力将食物或物体加热。
与「烘染」意义相近的词语有:
1. 烘干:通过热量将物体中的水分蒸发。
2. 染料:可用于给物体上色的颜料。
与「烘染」意义相反的词语有:
1. 漂白:从物体上除去颜色。
2. 揭晓:揭示真相或公布某事的结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