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检查督促。《新唐书·杜淹传》:“ 淹 建言诸司文桉稽期,请以御史检促。”
"检促"在现代汉语中属于非常用词,多见于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其核心含义为稽查督促或检查催促。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分层解析:
合成词义:通过稽查手段施加压力以推动事务进展。
检促(jiǎn cù)
例:《后汉书·百官志》:"刺史……掌检促郡县。"(指督查地方政务)
例:宋代司法文书"须检促犯人速赴官"(要求提审犯人)。
"遣使检促诸道兵粮。"(派遣使者督查各路军粮筹备)
"有司检促甚急,民多逃窜。"(官府催逼紧迫,百姓逃亡)
词汇 | 差异点 |
---|---|
督查 | 侧重监督考察,不强调时间紧迫性 |
催办 | 侧重时间催促,弱化稽查环节 |
检促 | 兼具稽查与时间压迫的双重行动力 |
收录"检促"词条,释义为"检查督促"。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
引《后汉书》用例,释为"稽查催逼"。
注:"检,查也;促,迫也。谓稽查而催迫。"
"检促"属复合动词,融合监督核查与时间驱迫双重动作,多用于正式或历史语境,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但语义明确。其权威性依托于历代文献及主流辞书收录,释义脉络清晰可考。
“检促”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由“检”(检查)和“促”(督促)两字组成,核心含义是通过监督与督促确保事务的规范性和高效完成。例如在项目管理中,既需核查进度,也需推动执行。
二、历史渊源与用法
该词最早见于《新唐书·杜淹传》,杜淹曾提议由御史对拖延的公文进行“检促”,体现了古代行政体系中监督与执行的结合。现代语境中多用于强调对工作流程的双重把控,如“上级部门检促项目实施”。
三、延伸意义
除字面含义外,还隐含责任落实的意味,常用于批评或警示场景。例如:“若缺乏检促机制,容易滋生敷衍塞责的现象。”
四、相关辨析
与单纯“检查”或“催促”不同,“检促”更强调动态的监督与推动结合,需在过程中持续跟进并调整策略。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新唐书》相关章节或权威词典。
白页半腹豹褎不由分说残民害物嘈杂昌黎赤髭丛篁从政低频遁弃蜂扇蚁聚杠夫感喜高契诡力过生日好意贺兰山候簿后合贾惠讲殿畿甸极锋鯚花惊梦饥色羁寓军兵峻岑龃龉不合侉比棱锥台莲龛流习胪歡买俵墨吏慕古薄今彷髴饶减任公商品经济省疾史局首当其冲水流悚怯叹伤谈闲天体内瓦研玮器诬毁诬惑下马饭校舍西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