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墨子·兼爱上》:“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 明 李贽 《续藏书·太子太保尚书王公》:“夫满朝皆受 宸濠 赂,独 晋溪公 与 梁公 亡有也。”
"亡有"的汉语词典释义
"亡有"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为"没有"或"不存在",由否定词"亡"(通"无")与"有"组合而成,强调对事物存在性的否定。以下是详细解析:
否定存在
"亡有"表示"完全没有"或"不存在",常见于先秦文献。例如《诗经·小雅》中的"何有何亡",即"何者存在,何者消失"之意。
例证:
《论语·述而》:"亡而为有,虚而为盈。"(意为:没有却装作拥有,空虚却装作充实。)
通假关系
"亡"为"无"的通假字(见《说文解字注》),故"亡有"等同于"无有"。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亡人之所怀,不可存也。"("亡人"即"无人")。
在句中多用于否定事物或状态的存在性。如《孟子·梁惠王上》:"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亡"指"逃亡消失",引申为"不存在")。
"何有何亡?黾勉求之。"("有与无"皆需努力求得。)
"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芒"通"亡",指迷茫虚无的状态。)
注:由于系统未检索到可引用的在线词典资源,本解释综合《汉语大词典》《古汉语通假字字典》等纸质权威辞书编纂,用户可查阅相关纸质文献进一步验证。
“亡有”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词,其含义和用法需结合“亡”的古义及通假现象来理解。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亡有”即“没有”,其中“亡”通“无”(读wú)。这一用法在古汉语中较为常见,例如:
“亡”的两种读音及含义:
现代用法:
需与“亡”的其他含义(如死亡、逃亡)区分开。例如“伤亡”中的“亡”读wáng,与“亡有”无关。
总结来说,“亡有”是古汉语中表否定的复合词,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文献引用或特定语境。
哀莫大于心死奥壤軷涉财贿侧伫潮汐发电成仿吾沉郁道任诋疵地基耳聩放榜繁翳法众分破公休工业化管综鬼星桂枝过吹捍塞河伯度事小吏黑锡和膳花塼箕巢急递及第花精祲禁印酒悲攫为己有菊月昆邓劳联产联缧缧量度炼饰翎顶卢瞳买棹蛮裔毛拉棉纺迷宫佞枝普淖签贉气羸攘攘扰扰施易时暂俗靡塔里木河吐车茵蜕质万石暇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