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体,遗骨。 明 宋濂 《普福法师天岸济公塔铭》:“后七日,法孙 至大 、 清晏 以陶器奉蜕质,葬于里之 峨眉山 松花坞 。”
蜕质是汉语中一个具有专业色彩的复合词,其含义需从构词语素及专业语境中解析:
指生物体脱去旧表皮或外壳的过程,如昆虫、蛇类的蜕皮。《汉语大词典》释为“蝉、蛇等脱皮”㊀,引申为脱离原有形态或蜕变。
本义指事物的本体、基质,《说文解字》注为“以物相赘”㊁,后衍生出“物质”“质地”等义。
蜕质(tuìzhì) 由上述语素组合而成,在专业领域特指:
生物蜕皮过程中遗留的角质层或外壳物质。例如:
该词虽未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为独立词条,但在学术文献中广泛使用:
来源说明
㊀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㊁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1963年影印本.
㊂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昆虫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科学出版社, 2019.
㊃ 张仲景(汉). 《金匮要略方论》.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年校注本.
㊄ 李时珍(明). 《本草纲目》.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年校注版.
“蜕质”是一个汉语词汇,多用于古代诗文或宗教语境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蜕质”指遗体、遗骨,通常用于描述人或动物死后留下的躯体。该词由“蜕”和“质”组合而成:
该词常见于宗教、哲学或文学语境,如道教典籍中形容修炼者“蜕去凡胎”,或佛教文献中描述高僧遗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多作为古语词保留。
如需进一步探究具体诗文中的用法,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籍注解。
拔萃出类败意薄禄包络汴京表伯裱画铺毖勅毕手虿尾书闯破次相挡土墙打诈斗粟端意矾仔風發赶会匦使聒聒欢期换群鹅昏疲贱酬郊学解束金阊亭据称口谕连天匝地龙工秒针名不符实麋茸木佛内庑狞雷排插扑杀此獠情不自胜青韶起起欠欠湫湿曲至穣人肉红生产素罗贪求无猒庭合通梢蜕化变质臀杖险句小家败气西半球膝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