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各种官职。《书·皋陶谟》:“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无旷庶官。” 孔 传:“旷,空也。位非其人为空官。” 汉 王符 《潜夫论·实贡》:“各以所宜,量材授任,则庶官无旷。”
(2).百官。多指一般官员。《书·周官》:“推贤让能,庶官乃和。”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采庶官之实録,辨时俗之得失。”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庶官但赞拜,不宣名,不舞蹈。”《明史·张津传》:“陛下延访大臣,而庶官不预,非所以明目达聪也。”
庶官,汉语词汇,指百官、众官,泛指朝廷中的各级官员。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说明:
百官统称
指朝廷中除最高统治者外,所有官员的统称。例如《尚书·周官》载:“庶官乃和”,意为百官协调共事。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庶”与“官”的构词解析
合称“庶官”,强调官员群体的广泛性与基础性,区别于特定高官(如三公九卿)。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
《诗经·大雅·板》
“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及尔同僚,庶官罔不敬。”
此处“庶官”指同僚百官,需持敬畏之心。
来源:《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后汉书·顺帝纪》
“庶官懈怠,上下懈弛。”
批评官员怠政失职,反映“庶官”的责任属性。
来源:《二十四史全译》(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现代语境中,“庶官”属书面语,多见于历史文献研究或仿古表述,如:
“明代庶官的考核制度由吏部统一管理。”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来源:《中国古代官制常识》(中华书局)
“庶官”是古代对朝廷各级官员的统称,强调其群体性与基础职能,现代主要用于历史文献研究领域。
“庶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特定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各类官职的总称
该词最早见于《尚书·皋陶谟》中的“无旷庶官”,意指不要虚设各种官职,强调官职设置的合理性。汉代王符在《潜夫论·实贡》中也提到“量材授任,则庶官无旷”,进一步说明官职需根据才能分配。
普通官员群体
与世袭贵族官员相对,主要指通过科举或选拔制度进入官场的非贵族出身官员。如《周礼》记载“庶官者,士也”,曹植《与杨德祖书》提到“采庶官之实録”,均指向这一群体。
多用于历史文献讨论官僚制度时,现代语境可引申为“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地位的普通人”。例如:“他出身寒门,却以庶官之身官至尚书。”
注: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庶官制度特点,可参考《周礼》《明史》等原始文献。
挨宿暗场北苑茶标队漕闱趁班逞技痴心妄想传读达道黨委道程凳子顶峰发蒙啓蔽肥煤枫柳沟门鹳骨腮归道桂影豪风灰埃汇编祸隙僭异嫁送借润借身报仇姬汉竞短争长空头壈坎牢直灵训流漓栗芋梨子买懽没张致谬想男华批子亲署三五蟾光手题死死平平竦削贪赃天保九如田彘透视图为人无源显称衔恨宪简贤牧蟹饆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