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记礼法之书。《周礼》、《仪礼》等著述均属之。《周礼·春官·大史》:“戒及宿之日,与羣执事读礼书而协事。祭之日,执书以次位常。” 贾公彦 疏:“言执书者,谓执行祭礼之书,若今仪注。”《左传·哀公三年》:“ 子服 、 景伯 至,命宰人出礼书,以待命。”
(2).《史记》八书之一。《史记·太史公自序》:“维 三代 之礼,所损益各殊务,然要以近情性,通王道,故礼因人质为之节文,畧协古今之变,作《礼书》第一。”
礼书,作为汉语中的复合词,具有多重含义,主要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解释:
指古代专门记录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的文献著作。
出处:《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第12卷第135页
"礼书:记载礼制的典籍。"
例证:
《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是儒家核心礼书,系统记载了周代至汉代的礼仪制度 。
古代礼制文献的统称
泛指所有记录礼仪、典章、仪式的文本,如《礼记·曲礼》所载"礼书"即指此类文献。
出处:《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987页
"礼书:关于礼仪的书籍。"
礼仪活动的文书
特指古代婚丧、祭祀等仪式中使用的书面文书(如聘书、祝文等)。
例证:
《史记·儒林列传》载"诸礼书皆藏于秘府",此处指官方礼仪文书 。
作为中华礼乐文明的载体,礼书不仅规范社会秩序,更体现"以礼立人"的儒家伦理思想。如《礼记·礼运》强调"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其权威性源于历代王朝对礼制的法典化编纂(如唐代《开元礼》) 。
参考资料(基于权威文献标注):
“礼书”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综合多个权威来源整理如下:
古代礼法典籍
其他引申含义
补充说明:
“礼”字本身涵盖社会风俗形成的仪式(如婚礼、丧礼)及表示尊重的言行,而“礼书”作为载体,体现了古代中国对礼法制度的系统化记录。
安之若命板房贬量补荫藏弓烹狗草缏撤版垂念戳咕寸折待时而动胆壮气粗奠楹地毡端意陊坏法兰克王国燔瘗封发父道服妖扶义钢匀格棱工具钢苟辞勾拽广平海蓝蚝房红黑帽秽黩魂压怒涛江上峻谊罝兔看风转舵滥充两石弓乱儿鸾阙禄粟马列主义梅童目瞪舌挢木垫攀接破玉锤珠浅知企矩青缴清锐仁孝荣禄视如珍宝停车场吐贺忘形之契顽迷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