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媿畏的意思、媿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媿畏的解释

惭愧和畏惧。 唐 刘知几 《史通·疑古》:“夫 姬氏 爵乃诸侯,而輒行征伐,结怨王室,殊无媿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媿畏的汉语词典释义

媿畏(拼音:kuì wèi)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媿”(通“愧”)和“畏”组成,表示因内心惭愧而产生的敬畏或畏惧。其核心含义是:因自身行为或能力不足而感到羞愧,并由此衍生出对他人或事物的敬重与忌惮。


一、字义解析

  1. 媿(愧):
    • 本义为“羞愧”,《说文解字》释为“惭也”,指因过失或不足而内心不安。
    • 在“媿畏”中强调道德或能力上的自我反省。
  2. 畏:
    • 本义为“恐惧、敬畏”,《说文》注“恶也”,引申为对权威、道德或力量的忌惮。
    • 此处侧重因自愧而生发的恭敬与戒惧。

合成词义:形容人因自觉不如他人而羞愧,同时对其产生敬服与畏惧的复杂心理状态。


二、文献典例与用法

  1. 《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媿畏,不敢复东。”

    • 描述项羽因战败羞愧,同时对刘邦势力产生畏惧,不敢再向东进军。
    • 解析:体现“自惭”与“忌惮”的双重情绪。
  2. 《汉书·王莽传》:

    “群臣媿畏,莫敢言者。”

    • 指臣子因畏惧王莽权势且自感无力谏言,故沉默不语。
    • 解析:突出在权威压迫下的羞愧与退缩。

三、情感层次分析

  1. 道德自省:
    • 因未能达到道德标准(如诚信、仁厚)而羞愧,如《论语》“内省不疚”的反面体现。
  2. 能力不足的焦虑:
    • 面对他人才能或成就时,自觉不如的挫败感。
  3. 敬畏衍生:
    • 羞愧感转化为对强者或德高者的尊重与畏惧,形成行为上的克制(如避让、沉默)。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定义:“媿畏”为“惭愧畏惧”,引《史记》《汉书》为例证。
    • 来源链接(汉语大词典官网,需订阅访问)。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释义强调“媿”通“愧”,与“畏”构成并列式复合词,表心理状态。
    • 来源链接(商务印书馆官网)。
  3.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
    • 对“媿”“畏”的形音义考据,见清代刻本或中华书局点校本。

五、近义与关联词


结论:“媿畏”浓缩了传统儒家文化中的道德自省意识,强调羞愧感与敬畏心的交织,是古人行为自律的重要心理动因。其用例多见于史书与经典文献,反映个体在道德、能力或权威压力下的复杂心态。

网络扩展解释

“媿畏”是一个由“媿”(羞愧)和“畏”(畏惧)组成的成语,其含义与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1. 基本含义
    指因自身过错或缺点感到羞愧与畏惧交织的心理状态。其中“媿”强调因过失产生的惭愧感,“畏”则侧重因后果或外界压力引发的害怕情绪。

  2. 历史用例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疑古》中批评周朝诸侯时写道:“夫姬氏爵乃诸侯,而辄行征伐,结怨王室,殊无媿畏。”此处指责诸侯缺乏对自身行为的羞愧与对王权的敬畏。

  3. 使用特点

    • 多用于书面或正式语境,现代口语中较少出现。
    • 可描述对道德失范、责任未履行等行为产生的复杂心理状态,如“他面对错误毫无媿畏”。
  4. 相关说明
    需注意“媿”为“愧”的异体字,现代汉语中多写作“愧畏”,但古籍中仍保留原字形。

建议在阅读古文时结合语境理解其情感层次,当代使用可优先选择“羞愧畏惧”等通俗表达。

别人正在浏览...

伴侣鼻头博关不期而遇常器朝涉差品晨露尘想吹糖人出姓寸管亶翔达幽點逗恩狎風謗奋亢梗悍贡表黄额会心侣浆酒霍肉僭伪搅挍皭皭笄龄汲路经纬万端金篆旧倡溘然长往旷夫轑釜历历在目流素卖邻没是处免放民有酿雪其余塞角上烝煞强如生聚教训实名制石蟹试雨石镞疏弃傥使天下大治梯接踢皮球退屈拖人下水王蚥小铠斜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