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箸的意思、失箸的详细解释
失箸的解释
见“ 失匕箸 ”。
词语分解
- 失的解释 失 ī 丢:遗失。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流离失所。 违背:失约。失信。 找不着:迷失方向。 没有掌握住:失言。失职。失调(俹 )。 没有达到:失望。失意。 错误:失误。失策。过失。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 箸的解释 箸 ù 筷子。 一种生在南海岸边沙中的竹子。 古同“著”,明显。 笔画数:; 部首: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失箸”是一个源自中国历史典故的词语,其字面意思为“掉落筷子”,但更核心的含义在于它所承载的特定历史事件及其引申义。
-
本义与核心典故:
- 字面意思: “失”意为丢失、掉落;“箸”即筷子。因此,“失箸”直接指不小心将手中的筷子掉落到地上。
- 历史典故(核心含义来源): 这个词语最著名的出处是《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记载的“曹操煮酒论英雄”事件(后经《三国演义》艺术加工而广为流传)。故事中,刘备寄居曹操麾下时,为韬光养晦,假装胸无大志。一日曹操邀刘备饮酒,席间论及天下英雄,曹操直言“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大惊,以为曹操识破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内心极度惊恐。恰在此时,天空响起惊雷,刘备便顺势假装被雷声惊吓而失手掉落筷子(“失箸”),以此掩饰自己内心的真实反应。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引用《华阳国志》的记载也印证了这一事件:“于时正当雷震,备因谓操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于此也!’”。
- 引申义: 因此,“失箸”一词超越了简单的掉落筷子动作,常用来比喻:
- 因受到意外惊吓或听到震撼性消息而惊慌失措、举止失态。 这是最常用的引申义,强调内心的震惊通过外在的失态(掉落筷子)表现出来。
- 借机掩饰真实意图或内心活动。 刘备的“失箸”是故意为之,目的是掩盖听到曹操评价后的惊恐,避免引起猜忌。所以这个词也隐含了“借故掩饰”的智慧或策略。
-
用法与语境:
- “失箸”是一个书面语色彩较浓的词语,多用于描述历史场景、文学创作或评论历史人物心理活动时。
- 使用时,其核心往往在于表达“因震惊而失态”或“借故掩饰”的双重含义,而不仅仅是描述一个掉落物品的动作。例如:“闻此噩耗,他如闻惊雷,几近失箸。” 这里强调的是消息带来的巨大冲击导致失态。
“失箸”源于刘备在“煮酒论英雄”时借雷声掩饰惊恐而掉落筷子的典故。其含义不仅指字面上的“掉落筷子”,更核心的是比喻因突受巨大惊吓或听闻震撼消息而惊慌失措、举止失态,有时也隐含借机掩饰真实内心活动的意味。这个词语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参考来源:
-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华书局点校本)及裴松之注引《华阳国志》 - 记载“失箸”事件的核心史料。可参考权威出版社版本或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等可信古籍数据库:https://ctext.org/zh (提供古籍原文,但需自行查找相关卷次)
- 相关成语典故辞典及古汉语词典 - 对“失箸”的词义进行解释和溯源。
网络扩展解释
“失箸”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shī zhù,字面意思是“掉落筷子”,常用来比喻因受惊或疏忽导致失误犯错的行为。
详细解释:
-
基本含义
源于古代餐桌礼仪,筷子(箸)的掉落被视为不礼貌的举动,后引申为形容人在关键时刻因慌乱、不慎或受外界干扰而犯错。
-
出处与典故
该词与成语“失匕箸”同义,典出《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先主方食,失匕箸”
描述刘备与曹操共饮时,听到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因震惊而掉落餐具,后借“闻雷失箸”掩饰内心波动。
-
使用场景
- 行为失误:如工作中因疏忽导致错误,或考试时紧张犯错。
- 心理描写:形容因受惊、心虚而失态,例如谈判或社交场合的突发状况。
示例:
- 古籍例句:“百官战栗失箸,卓饮食谈笑自若”,刻画董卓威慑群臣的场景。
- 现代用法:“他因闻雷失箸,暴露了内心的不安”。
“失箸”通过具象动作隐喻心理或行为失误,常见于文学和历史语境。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背景,可参考《三国志》相关章节。
别人正在浏览...
百足之虫﹐断而不蹶宝盖头宝源局奔逸絶尘秉钧当轴兵强将勇不毂仓皇出逃仓卒之际场院乘旦尺棰抽徵储光羲打地铺丹粉电视频道锻沼鹗心鹂舌飞鶱浮道鵩入格人公利公强公听并观弓珧刿心刳腹孤经华辙尽早蠲释累叶良说理亏心虚琳宇龙元旅进旅退靡然乡风蘑菇战术闹垓疲輭僻穴跷车窃据要津起死人肉白骨塞垣春三江七泽沙嗄省损伸冤蚀刻适体四化通假字投影文集无置锥之地憪然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