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失匕箸 ”。
“失箸”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shī zhù,字面意思是“掉落筷子”,常用来比喻因受惊或疏忽导致失误犯错的行为。
基本含义
源于古代餐桌礼仪,筷子(箸)的掉落被视为不礼貌的举动,后引申为形容人在关键时刻因慌乱、不慎或受外界干扰而犯错。
出处与典故
该词与成语“失匕箸”同义,典出《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先主方食,失匕箸”
描述刘备与曹操共饮时,听到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因震惊而掉落餐具,后借“闻雷失箸”掩饰内心波动。
使用场景
“失箸”通过具象动作隐喻心理或行为失误,常见于文学和历史语境。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背景,可参考《三国志》相关章节。
失箸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失”和“箸”。失箸有失去筷子的意思。也可以比喻失去控制或失去平衡。
失的部首是“大”,箸的部首是“竹”。失的笔画数是5,箸的笔画数是14。
失箸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庄子·人间世》中,原文:“取道东溟以漱舌五方之馀;随风飘然,不能失箸。”意为用东海的水漱口。后来,失箸逐渐引申为失去筷子。
繁体字为“失箸”,拆分与简体相同。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失箸的“箸”字的上面有一个竖折,像一个弯曲的手臂,古人用这个字形来表示筷子。
1. 我吃饭的时候不小心失箸了,筷子掉到地上了。
2.这个运动员上演了一次难以置信的失箸动作,结果扑通一声摔倒在地。
遗失、失误、失职、失去、失望。
丢箸、落筷。
得箸、得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