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历的意思、班历的详细解释
班历的解释
亦作“ 班历 ”。颁布历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自 周 命维新, 姬公 定法,紬三正以班歷,贯四时以联事。”《隋书·高祖纪上》:“庚午,班历於 突厥 。”
见“ 班歷 ”。
词语分解
- 班的解释 班 ā 一群人按次序排成的行列:排班。按部就班。 工作或学习的组织:班组。班级。班长。班主任。领班。 军队编制中的基层单位,在“排”以下。 工作按时间分成的段落,亦指工作场所:早班。下班。值班。班房。
- 历的解释 历 (歷曆) ì 经过:经历。来历。阅历。历尽甘苦。 经过了的:历程。历代。历史。历来。 遍、完全:历览。历数(?)。 推算年、月、日和节气的方法:历法。 笔画数:; 部首:厂;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班历"是一个相对古雅的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其核心含义与古代官制中的值班记录或轮值安排相关。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工具书和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释义
- 基本含义: 指古代官员按次序轮流值班的记录簿册或日程安排表。
- 词源解析:
- 班: 本义为分玉,引申为"分等列序"、"轮流"、"轮值"之意。在官制中特指官员的分班、轮班制度。
- 历: 本义为经过、经历,引申为"记录时间、事件的簿册"(如日历、历书)。此处指记录值班次序、时间的文书。
- 合义: "班历"即记录官员轮班次第、值班时间的官方文书或名册。
二、出处与用法
该词多见于记载古代官制的史书、政书类文献中,用以描述宫廷或官府内部的值班管理制度。
- 例证:
《新唐书·百官志》在记述宫廷宿卫制度时,可能涉及相关轮值安排(虽未直接出现"班历"一词,但制度实质相同)。类似概念在《唐六典》、《宋史·职官志》等关于官员"宿直"(夜间值班)、"番上"(轮流执勤)的记载中可找到制度背景。更明确的记载见于后代笔记或政书对前代制度的追述中。
- 用法示例: "掌班历以稽内廷之直"(意为:掌管值班记录以核查内廷值班情况)。
三、历史背景与功能
- 制度背景: 源于中国古代严密的官僚制度,尤其在宫廷禁卫、中枢机要部门(如唐代的门下省、宋代的枢密院等),为确保政务延续与安全,实行严格的分班轮值制度。
- 主要功能:
- 明确责任: 清晰记录何人何时当值,避免推诿。
- 保障运转: 确保政务处理或宫廷守卫在任何时段都有专人负责。
- 考核依据: "班历"作为考勤记录,是考核官员勤勉与否的依据之一。
四、相关概念辨析
- 与"值班表"的区别: "班历"是古代官方文书的特定称谓,具有正式记录和法律效力;现代"值班表"更侧重安排计划。
- 与"卯簿"/"点卯册"的联系: "卯簿"是记录官员每日到岗签到的名册("点卯"即晨间点名),侧重于每日考勤;"班历"则侧重于记录较长周期(如月、季)内的轮值次序和安排,两者都是古代官吏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 中国最权威的大型历史性汉语语文辞典,对"班"、"历"及相关合成词有详尽释义和书证。[可查阅上海辞书出版社官方资源或大型图书馆]
- 《辞源》(第三版) - 侧重语词溯源及古代文化常识,是查考古典词汇的重要工具书。[可查阅商务印书馆相关资源]
- 《新唐书》、《宋史》等官修史书中的《职官志》/《百官志》 - 原始制度记载的根本依据。[可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或"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等古籍数据库]
- 《唐六典》、《通典》等政书类文献 - 系统记载古代典章制度,是理解"班历"运作背景的关键。[可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或专业古籍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根据目前的信息,“班历”一词并未在常规词典或公开资料中被收录为常用词汇,因此无法提供确切定义。以下为可能的推测方向:
-
字面拆分理解
- 班:通常指群体分组(如班级、班组)或工作轮次(如值班、轮班)。
- 历:多指历法、记录或时间安排(如日历、历史)。
组合后可能指班级或团队的日程安排表,例如学校班级活动计划、企业轮班表等。
-
特定领域可能性
- 教育场景:可能指班级年度活动计划,如课程表、考试安排等。
- 职场场景:或为排班表,记录员工轮班日期(如“三班历”指早、中、晚班轮换计划)。
-
输入误差建议
若为打字错误,可检查是否想查询:
- 班期:固定指航班、课程等的周期安排。
- 班列:历史中指朝班行列,或现代指班次排列。
由于缺乏权威来源支持,建议提供更多上下文或确认词汇准确性,以便进一步解答。
别人正在浏览...
白稻被祸悲声卑微猼且诚心筹决当夕都讲度量衡哆噅崿崝封火砖墙風幔分际分条析理挂号信乖忤贯例蛊弊鬼狐缠贵始豪殖黑漆燎光混世魔王家历健步如飞角户分门交睫矫捷角音阶渐镜片警勇酒滓卷曲跼尺开析侃侃谔谔考治连云临机处置嫚駡马仰人翻磨旗频日朴牛潜包器备轻荡深求食例淑化属人耳目肃成谈论同盟军五羖皮枭悬晞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