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臣的意思、亡臣的详细解释
亡臣的解释
(1).逃亡之臣。《礼记·檀弓下》:“君惠弔亡臣 重耳 ,身丧父死,不得与於哭泣之哀,以为君忧。”《战国策·齐策六》:“ 莒 中及 齐 亡臣相聚,求 閔王 子,欲立之。 法章 乃自言於 莒 。共立 法章 为 襄王 。”
(2).向战胜国称臣的亡国之君。《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君王亡臣 句践 ,使陪臣 种 敢告下执事: 句践 请为臣,妻为妾。”
词语分解
- 亡的解释 亡 á 逃:逃亡。流亡。 失去:亡佚。亡羊补牢。 死:伤亡。死亡。 灭:灭亡。亡国奴。救亡。兴亡。 灭殁卒兴存 亡 ú 古同“无”,没有。 灭殁卒兴存 笔画数:; 部首:亠; 笔顺编号:
- 臣的解释 臣 é 君主时代的官吏,有时亦包括百姓:臣僚。臣子。臣服。君臣。 官吏对君主的自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古人谦称自己。 古代指男 * 隶:臣仆。臣虏。 君 笔画数:; 部首:臣;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亡臣"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含义需从"亡"和"臣"的本义及结合后的引申义来理解。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及古籍用例,其释义如下:
一、核心释义
指逃亡或流亡在外的臣子。其中:
- "亡":本义为逃亡、流亡。《说文解字》:"亡,逃也。" 引申为失去、灭亡、死亡等义。
- "臣":本义指男性奴隶,后主要指君主时代的官吏或百姓对君主的自称。《说文解字》:"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
二、引申与特定语境含义
- 特指因故出奔他国的臣子:常指因避祸、被放逐或政治斗争失败而逃离本国的官员。这类"亡臣"有时会在收留国寻求庇护或谋划复国。
- 指国家灭亡后幸存的旧臣:当一国灭亡后,其遗留下来的、未在新政权任职或仍心怀故国的臣子,亦可称"亡臣",带有忠贞或遗民的色彩。
- "亡国之臣"的略称:在强调国家灭亡的语境下,"亡臣"可指前朝的、已失去效忠对象的臣子,常与"亡国"连用或隐含此意。
三、古籍书证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臧昭伯之从弟会,为谗于臧氏,而逃于季氏。臧氏执旃。平子怒,拘臧氏老... 臧昭伯如晋,臧会窃其宝龟偻句... 偻句不余欺也。臧氏使五人以戈楯伏诸桐汝之闾。会出,逐之,反奔,执诸季氏中门之外。平子怒曰:'何故以兵入吾门?'拘臧氏老... 故臧氏亡臣曰:'偻句不余欺也。'" 此处"亡臣"指逃亡在外的臧氏家臣(臧会)。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春秋左传注》。
- 《史记·晋世家》:"重耳谓其妻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乃嫁。'其妻笑曰:'犁二十五年,吾冢上柏大矣。虽然,妾待子。'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 过卫,卫文公不礼。去,过五鹿,饥而从野人乞食... 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宗女妻之... 重耳爱齐女,毋去心... 齐女曰:'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 重耳曰:'事不成,我食舅氏之肉。'舅犯曰:'事不成,犯肉腥臊,何足食!'乃行... 楚将子玉请杀之。楚成王曰:'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从者皆国器,此天所置,庸可杀乎?且言何以易之!'... 秦穆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 是为文公。晋之亡臣闻之,多归之。" 此处"晋之亡臣"指在晋国内乱期间逃亡在外(包括跟随重耳流亡和散落他国)的晋国臣子。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
- 《战国策·齐策六》:"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王出走,失王之处。其母曰:'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女今事王,王出走,女不知其处,女尚何归?'王孙贾乃入市中,曰:'淖齿乱齐国,杀闵王,欲与我诛者,袒右!'市人从者四百人,与之诛淖齿,刺而杀之。故曰:'忠臣不事二主,贞女不更二夫。' 今燕人至,王走,亡臣安归?" 此处"亡臣"指国家(齐国)濒临灭亡时的臣子(王孙贾自指),强调忠贞不贰。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战国策》。
结论:
"亡臣"一词的核心语义指逃亡或流亡在外的臣子,具体语境中可特指因故出奔他国的臣子、国亡后幸存的旧臣或略指亡国之臣。其含义侧重于臣子的流亡状态或失去效忠对象(故国)的身份,常蕴含政治动荡、忠诚考验等历史背景。以上释义及书证参考自《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及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的通行古籍版本。
网络扩展解释
“亡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两种解释:
一、基本释义
-
逃亡之臣
指背叛君主或逃离国家的臣子。例如《礼记·檀弓下》提到“君惠弔亡臣重耳”,这里的“亡臣”指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期间的状态。
典型用例:
-
向战胜国称臣的亡国之君
指战败后被迫臣服的君主。例如《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勾践自称“君王亡臣”,表示向吴国臣服。
二、使用场景与延伸
- 历史与文学:多用于描述政治动荡时期的君臣关系,如元代杨维桢诗句“逃秦远归晋,追兵杀亡臣”。
- 讽刺或警示:常借古喻今,批评背叛行为或警示权力斗争中的立场选择。
以上解释综合了《礼记》《史记》等经典文献及诗词用例。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4、6中的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宝偈北山文采莲子持疑不定虫籀雠正脆骨丹荔倒头经道谊得辠颠怪调虚嚣分寸之末份儿饭负心违愿嗝嗝更嫁寒梅喝叱徽徽获薪骄丁鯨罟儆醒旧款辑熙沮诵举直错枉可乐枯木死灰岭徼芒郎缅缅屏掷裒集轻薄无知青甸磬甸穹圆齐齐驱祟如获至珍上身诗碑堂头讨掳铁板一块童叟腕法完事大吉违约金五龙车乌烟香骑显荣校曹戏薄惜别屑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