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臣的意思、亡臣的详细解释
亡臣的解释
(1).逃亡之臣。《礼记·檀弓下》:“君惠弔亡臣 重耳 ,身丧父死,不得与於哭泣之哀,以为君忧。”《战国策·齐策六》:“ 莒 中及 齐 亡臣相聚,求 閔王 子,欲立之。 法章 乃自言於 莒 。共立 法章 为 襄王 。”
(2).向战胜国称臣的亡国之君。《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君王亡臣 句践 ,使陪臣 种 敢告下执事: 句践 请为臣,妻为妾。”
词语分解
- 亡的解释 亡 á 逃:逃亡。流亡。 失去:亡佚。亡羊补牢。 死:伤亡。死亡。 灭:灭亡。亡国奴。救亡。兴亡。 灭殁卒兴存 亡 ú 古同“无”,没有。 灭殁卒兴存 笔画数:; 部首:亠; 笔顺编号:
- 臣的解释 臣 é 君主时代的官吏,有时亦包括百姓:臣僚。臣子。臣服。君臣。 官吏对君主的自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古人谦称自己。 古代指男 * 隶:臣仆。臣虏。 君 笔画数:; 部首:臣;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亡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两种解释:
一、基本释义
-
逃亡之臣
指背叛君主或逃离国家的臣子。例如《礼记·檀弓下》提到“君惠弔亡臣重耳”,这里的“亡臣”指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期间的状态。
典型用例:
-
向战胜国称臣的亡国之君
指战败后被迫臣服的君主。例如《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勾践自称“君王亡臣”,表示向吴国臣服。
二、使用场景与延伸
- 历史与文学:多用于描述政治动荡时期的君臣关系,如元代杨维桢诗句“逃秦远归晋,追兵杀亡臣”。
- 讽刺或警示:常借古喻今,批评背叛行为或警示权力斗争中的立场选择。
以上解释综合了《礼记》《史记》等经典文献及诗词用例。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4、6中的古籍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二
《亡臣》一词是指国家灭亡后的王朝遗臣,也可以泛指逆国家利益或背叛国家的臣子。接下来将详细介绍这个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等。
拆分部首和笔画:《亡臣》是由亡和臣两个汉字组成。其中,亡的拆分部首是亠,亡的笔画数为三;臣的拆分部首是臣字旁,臣的笔画数为五。
来源:《亡臣》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十七年》文中。它描述了昭公的宠臣骄悍傲慢,拒绝顺从国君的命令,结果导致国家灭亡,国君被杀,他也因此而死。这个故事成为了后来《亡臣》一词的起源。
繁体:繁体字《亡臣》为「亡臣」。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亡臣》的写法并没有改变,仍为「亡臣」。
例句:奸佞当道、亡臣作乱,国家的命脉岌岌可危。
组词:藩臣、末臣、忠臣等。
近义词:背叛者、叛徒、败类等。
反义词:忠臣、忠诚、奉献者等。
综上所述,《亡臣》这个词是指国家灭亡后的王朝遗臣或指逆国家利益或背叛国家的臣子。其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为亠(三笔)和臣(五笔)。源自《左传·昭公十七年》文中的一个故事。繁体字为「亡臣」,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在相同。例句为「奸佞当道、亡臣作乱,国家的命脉岌岌可危」。组词有藩臣、末臣、忠臣等。近义词有背叛者、叛徒、败类等。反义词有忠臣、忠诚、奉献者等。以上就是关于《亡臣》的详细解释。
别人正在浏览...
碍口安停半旗豹论备预澈底骋耆奔欲出纳之吝澄泥砚玷翳丢心落意地质学蠹箧垩化方操枫香服媚该欠膏良疙疤亘带关板官戒汉缺诫语金榜京洛尘积暑巨细无遗科贡料敌若神欐佹骊黄牝牡礼至洛宴缕络卖唱没汩梦言乃若念念爬山虎瞥眼乾劲千里无烟倾栗氢气琼罂确核荣顾宂秽山肴海错什末贪天之功跳石听用通丧翫世无底壑獮艾